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公司报道 |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楼市如谜,房价微妙。2007年,京沪深穗等城市的房价再一次登上高峰。
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次,看空房价的人又一次失望了。中坤集团董事长兼诗人黄怒波原创的词汇“报复性上涨”流传甚广。
此前一年,“国六条”的出台曾令业界一阵躁动,但政策被消化的速度之快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轮房价上涨过程中,楼市已不再有价值洼地,过去不为人关注的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也开始令人侧目。
地产观察人士相信,中国楼市在“政策市”这一称号之余,又加冕了“心理市”的最新称谓。
然而,在经历了近10个月的狂飙突进后,一线城市的房价目前已开始出现微妙变局。
继“中天事件”后,深圳市长河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于12月5日关闭门店,深圳房价开始猛然下行。而广州、北京楼市也经历着成交量下降的寒冬。
房价“脱缰”
2007年,北京市场出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又一轮暴涨。根据官方数据,今年1月~10月,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增长持续加快。在新建商品房中,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1.9%,其中10月涨幅更是高达17.8%。
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布满了各种各样关于楼市的消息:新供应的商品房开始遭遇抢购状况;每天都有人后悔没有在看好房子时立即交付定金,而不得不面对每平方米几百元的提价;有些已购房的人则每月都要计算自己的房屋又升值了多少……
前两年房价一度下跌的上海,今年房价也再次抬头。据媒体报道,从今年3月份开始,上海又重新出现了排队买房的场景。
而在此轮房价上涨中,深圳的表现则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国六条”出台后,深圳曾领先其他城市率先表态完全支持“90/70”政策。在该政策细则尚处于模糊状态之际,其承诺将按照单个项目不打折扣执行该标准。
但深圳并未在宏观调控中做乖孩子,此后深圳楼市即开始一轮眩目的上升行情。
今年7月,记者曾前往深圳,发现短短半年时间,深圳的商品房均价已暴涨50%,房价基数已从以前的每平方米万元左右升至约15000元/平方米,深圳有房阶层、购房阶层在果断出手后便可从中产阶层立时进入百万富翁行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3月~10月,深圳房价连续八个月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8月份更是创下17.6%的涨幅高峰。
当时,记者在深圳感受到的市场情绪与心态充满了强烈的分裂感。乐观的人士直言,深圳楼市房价的天花板是香港房价,短期内还有每平方米6000元的上升空间。而忧心忡忡或踏空此轮行情的人士则不乏嫉妒,断言泡沫巨大,市场接近疯狂。
而身处其中的深圳普通购房者做出购房决定已近乎出自本能。在每个交易总价均超过100万元的决定中,仅仅有一分钟的思考时间。中介机构也以促成更多的房产换手为核心目标,一些已购房的普通人都“幸福”地抱怨,他们接到了许多来自中介公司的电话,称如果即刻卖掉自己的房屋,便可收获高达20%的溢价。
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房价狂飙不再是以往一线城市和个别热点二线城市的表演,一些此前乏人问津的房地产洼地也在此轮上涨行情中表现抢眼。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涨幅23.6%,5月涨幅15.1%,广西北海曾于今年连续两个月位列第一。乌鲁木齐也在今年9月以21.1%的涨幅抢得第一。而安徽蚌埠在5月和8月分别以10.2%、11.1%的涨幅位列全国70个城市前茅。
楼市变局
然而,央行第五次加息、第二套房首付提高、物业税试点等一系列政策的威力,已开始陆续在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显现威力。
正如上升行情出乎意料一样,深圳下跌行情同样迅速猛烈。
今年10月开始,深圳楼市交易量明显下降,众多楼盘有价无市的局面越来越普遍。随后,楼盘销售的大量优惠动作在媒体的渲染下,成为房价下降的最强有力证据。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给深圳中介行业老大——世联地产老板陈劲松打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询问深圳楼市真实的境况。陈劲松在电话里说,公司的交易量下降确实很多,“约有三成规模吧”。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中天事件”似乎剥夺了深圳房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11月中旬,深圳中天置业公司老板蒋飞卷款潜逃,此事一经披露,整个深圳楼市的信心遭遇重创。
虽然中介卷款的案例此前曾经上演过,但这一地点与时机的敏感,促使人们现在相信,深圳房价只升不跌的神话已经破灭。
深圳的楼市寒流开始影响140公里外的广州。先是成交量下滑巨大,然后是浓重的市场观望气氛,最后是投资客也开始收拾行装准备撤离。
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份广州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仅为55万平方米,比9月份的成交量下跌了18%,创造了今年以来楼市成交的新低。
今年年初,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曾在两会期间安抚市民称,不要急于买房,并承诺将全力促使房价下降。但广州房价持续保持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快速上涨势头,使这位放出豪言的市长不得不在媒体面前辟谣,称公众误解了他的原话。
但是,随着下半年国家一系列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广州楼市终于加入了“待诊”、“下降观察期”的行列。
广州当地媒体雪上加霜的渲染性报道也逐渐多起来了。一位受访的专家说,“目前楼市比想像中严峻。”民众面对记者,普遍说得更多的就是“先看看,不着急买”。
内地最具标志性的两个楼市心理样本正在朝买方倾斜,买方如果表现出更多的坚守意愿,楼市的信心倾斜会更加严重,而这将是下一阶段广州和深圳市场最大的变数所在。
事实上,广深两地正在发生的事实,已经促使坚守北京的唱空者几个月来更加活跃起来。在私人博客和报纸报道中,一些人宣称,下一个下跌的市场即是北京。
这样的表态至少会遭遇两类身份人士的反击:一为地产开发商,一为业主。前者即使不对房价发言,也绝无可能加入到唱跌的行列中去;后者则心情复杂。没有买房前,期待房价下降,一旦成为“房奴”,则无意中加入唱高者队伍中。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近两个月来,行情的逆转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在北京楼市,不管论辩双方如何坚持,成交量的下滑已是不可视之不见的事实。
据悉,最近,制作一份京城滞销楼盘榜单的难度已较从前大为降低,楼盘销售因品质、区位而导致的分水岭已越来越明显。同时,推迟购房置业的个人案例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抱怨说,银行发放按揭的过程越来越慢,难度越来越大,而利息成本却随着央行年内的五次加息节节上升。
这些均是相关政策调整下的具体而微的个人情绪,但正是这些情绪左右了整个市场的交易统计数据的生成。
而资本市场对地产业也开始警觉起来。一个充满暗示的现象值得注意。
12月3日,万科地产与万通地产同日宣布摘得某地块,但谨慎的投资者仅仅使股价上涨了不足5%,便开始了调整。此前,资本市场对于地产公司宣布夺得某一地块的公告总是反应敏捷,股价动辄抱以涨停作为回应。显然,这种现象正在发生改变。
向来不就房价发言的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在这个时期,政策的预期,消费者的预期和投资者的预期都比较混乱,“所以房价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
潘石屹则表示,目前北京住宅成交量的下跌背后另有原因,是新盘供应趋少导致成交下降。
“我认为当前土地市场很危险,但房价短期内还看不出下降的迹象。房价若出现变数,一方面的原因是土地供应数量猛增,另一方面在于小产权住宅被合法化。”潘石屹说,“未来,政府加大双限房、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力度,整个市场的均价有可能被拉低,但是要明白这并无太多意义。”
而这些地产大腕的发言,在众多声音之中也仅为其中一种。
在这样一个杂音并陈的环境中,北京与上海的楼市作为正处于微妙期的区域代表,未来的房价走向如何,取决于每个可能的参与者对消息面、政策面如何演绎理解。
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冯仑提供了一个楼市下降的可能图景。
“如果是心理恐慌导致,那么,价格下降就会很快;如果是成本下降导致,比如土地成本下降,那么,价格下降过程就会很慢。”冯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