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 |
分类: 封面故事 |
在房地产发展史上,极少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复杂、热闹程度,可以与眼下的中国楼市相比肩,诸多特殊因素累积、叠加、混合、发酵。中国楼市何去何从,房价是涨还是跌,太多的人已经找不着北。在热闹非凡的“戏台”,众多专家、学者、业内外人士“指点江山”,有喜欢“拍脑袋”的,亦有用图表说事的。
大伙所拿来佐证的理论和数据千奇百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亦层出不穷,颇有“百家争鸣”的盛世之相。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理不辩不明,坏在观众越听越糊涂。现阶段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就像一头大象,而绝大多数看客与参与人都如盲人摸象。偶逢闲暇,笔者也常常思索该用何种实用、有效的方法分析市场,预判大势。
很多人喜欢盯着房价做文章,这的确是比较直接的切入点,因为价格是市场的温度计和风向标。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房价往往是结果,而非原因或过程,只有再深入一些,揪出影响房价走向的其他因素,才能更加透彻地解析当前市场,并提前把握市场前进的路线图,即便是方向性的轮廓亦具很高价值。
在此,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从成交量的角度分析市场态势。成交量既是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又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按一般规律,成交量的放大,往往伴随着价格上涨,反之亦然。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成交量萎缩时,房价不跌反涨,成交量提高时房价却呈现稳定或盘整态势,这些反常现象往往出现在市场调整的过渡时期,或由于其他特殊外因,比如大量开发商捂盘导致某个短暂时间段内成交量大减,而价格却飙升。
与成交量相关的市场因素,包括价格、需求、供应、政策等。成交量与需求是正相关的,需求量大,成交量就大;成交量与价格是反相关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越高,成交量越小;成交量与供应多数情况下属正相关的关系,一般供应量增加会拉动成交量的上升,但在供应明显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供应放量,成交量反倒由于市场观望而减少;成交量与政策的关系,则完全取决于政策是促进市场还是抑制市场。
那么,单从成交量上能否诊断市场,能否预测房价?这并不是特别难的事,但也不会太准确。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房地产成交量的曲线图,尤其是以年为计算单位的,应该呈平滑状,如果出现剧升或剧降,则一定是市场“有病了”。不妨以上海的数据作例证。
先按年度分析上海住宅成交走势。2002年~2006年,上海住宅成交量依次是2587万、2711万、3310万、1794万和2148万平方米。从中可以得出结论:2003年之前的几年,上海的住宅市场平稳增长,相对健康;但2004年成交量大涨22%,市场出现偏热;2005年新老“国八条”出台,当年上海楼市应声下跌,不仅第三季度房价下挫15%左右,而且年度住宅成交量剧降46%,如此大的降幅,反映出市场需求过度受压,不仅投资投机者收手,连合理的自住需求亦陷入浓重的观望状态;2006年成交量稳步回升,步调非常理想,但需求仍受到明显抑制。那么,结果必然是:2007年需求重新爆发。今年二季度以来,上海楼市经历了一轮高速发展。上海网上交易中心近日数据显示,今年住宅成交量已突破2300万平方米,按这一速度,全年住宅成交面积接近3000万平方米,将比2006年大增40%。据此,笔者断定,这种成交量的大起大落非常不正常,其中隐藏着对市场肌体有害的“病灶”。
一是2004年上海楼市投资、投机之风盛行,尤其是温州炒房团搅得市场波澜难平,其火爆之状与今年上半年深圳楼市相似;二是2005年市场对于宏观调控反应过敏,许多自住客实在没必要过于恐慌而不敢入市,事实证明第三季度房价下调之时恰是买入良机;三是今年以来市场回暖步调太急,本来是前两年被抑制的需求合理释放,但6月份已演变成恐慌性购房态势,且投资、投机比重快速加大,虽然还没有赶上2004年的程度,非理性抢购“嘴脸”却已显露无遗。
上面只是从成交量的异常中洞察市场畸形之处。那么,对于一个特定市场而言,有没有衡量合理成交量的科学标准呢?客观上它应该是存在的。比如2005年,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曾综合运用“居住水平走势预测法”、“需求逆推法”(将需求类型细分后汇总)、“历史数据推导法”等,对“十一五”期间上海住宅需求做出预测:平均每年住宅需求量2338万平方米左右。依此判断,近半年上海住宅成交量明显偏高,已在透支未来需求。
最后,不妨再从上海月度商品住宅(排除动迁配套商品房)上稍做分析。今年6月成交量约为266万平方米,7月约216万平方米,8月约216万平方米,9月约217万平方米。规律性很明显,6月达到今年高峰,其后3个月成交量非常稳定。而供应量却在明显增加,那么供求关系正由严重的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方向转变。其结果是,接下来几个月房价涨势将转弱,不排除步入盘整的可能性。
笔者仅以最熟悉的上海市场为例进行分析研判,其他城市亦可套用此法。比如,今年7月,深圳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比6月下降15.32%,8月又比7月下降30.93%,交易量的急剧萎缩预示着深圳房价也将随之下调,因为按一般规律,“量为先声”。至于幅度大小,完全与各个城市的具体市场形态有关。而全国楼市,则涉及范围过大,且各个区域经济和楼市发展程度差距甚大,笔者所发明的上述“成交量分析法”恐难如单个城市那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