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晓伟
北京报道
在A股的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地产600048.SH)大出风头后,H股的保利(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保利香港 0119.HK)也不甘寂寞。
8月31日,保利香港发布公告,通过全资附属公司保利(香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3.9亿元收购母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旗下保利南方全资持有的深圳保利股权。保利南方持有保利地产54.59%的股权。
此举也印证了此前市场关于保利香港收购保利南方资产以求壮大地产业务的传言。
据中国保利集团内部人士指出,这是保利香港董事局主席王军部署的连串收购之一。据其透露,保利南方集团本来谋求赴海外单独上市,不过,由于证监会暂时不批准集资额高达10亿美元的大型国企赴海外上市,导致保利南方的上市计划流产,最终成全了保利香港的收购。
而国信证券分析师林松立指出,在内地投资者直投港股即将开闸之际,保利香港收购母公司资产的行为表明大股东力捧在港上市公司的趋势开始显现。
配股收购
本次收购已经是保利香港第二次大规模收购母公司地产资产。
保利香港原名新海康航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73年。并在1993年2月收归中国保利旗下。公司主营业务开始从专注于航运运输转为多元化业务,相继进入了基建、物业投资、软件、保险等领域。
2004年年底,新海康改名为保利香港,定位为保利集团香港上市旗舰,并确立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发展战略。
一年之后的2005年11月,保利香港抛出了转型房地产后的第一次大手笔整合,以5.85亿元的总价从中国保利集团、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集团有限公司手里收购了保利上海的全部股权。收购完成后,北京保利大厦和广州中天广场的物业管理公司成为保利香港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
在收购保利上海之后,保利香港一直在物色可扩大内地土地储备的机遇。
此次收购保利深圳是其专注于内地物业发展及投资,进行业务整合的一种延续。
而保利香港的两次收购行为都得到了母公司中国保利的支持。据了解,保利香港收购保利上海的代价较保利上海经调整资产净值折让约7.8%,而收购深圳保利的代价较深圳保利经调整资产净值折让约5.1%。
对于此次收购,保利香港的支付方式为:由保利香港按每股6.10港元向保利南方发行及配售约2.35亿股新股,代价股份市值约18.10亿港元。发行完成后,保利集团持股比例由51.71%上升至57.81%。
而同样的配股在今年3月也曾演绎。当时,保利香港向中信泰富(0267.HK)主席荣智健私人以1.7港元价格配发2.69亿股新股,募集资金4.573亿港元,主要用于上海浦东新区物业发展项目。
发力地产
作为中国保利旗下的投资控股公司,保利香港主要在国内从事物业发展,在上海、北京及广州拥有重要的标志性物业,包括上海证券大厦、北京保利大厦及广州保利威斯汀五星级酒店等项目。
而从本次收购,可以看到在董事局主席王军的推动下,保利香港正逐渐成为保利集团在香港的地产平台。
此前有香港媒体报道称,王军的收购过程并不顺利,曾遇不少阻力,部分反对声音认为保利香港无力收购保利南方。
不过,从最终结果看来,保利香港已经得到了保利集团的输血,而其也正在成为保利集团的第二条融资渠道。
据了解,本次保利香港收购的标的——深圳保利成立于2007年7月4日,主要在中国从事物业发展、投资及管理。在重组完成后,将持有位于深圳、广州、贵阳、南宁、哈尔滨及济南多个主要城市之多幅土地及多项物业,包括投资物业约13.5万平方米、发展中物业约179.6万平方米(包括地下及地面范围)及土地约246.9万平方米。
保利香港方面认为,通过此次收购能提升保利香港的营运规模,并能清晰展示物业发展作为本公司未来核心业务的策略重点。而通过收购行为将增加土地储备400万平方米,其在国内的城市将由原来的4个增至10个。
“这就是一家壳公司,成立的目的就在于持有公司拟转让的资产。”林松立指出。
事实上,围绕着物业发展的定位,保利香港在过去6个月期间曾进行重组过程,目的跟此次收购深圳保利一样,就是为了将其业务焦点定位为物业发展。
在两个月前,保利香港将由当时的全资附属公司CMIC-NCHK
EnergyHoldings持有的电力及燃气业务等非地产业务出售给GCL-Poly Energy Holdings。
而在去年,保利香港出售了主要在内地从事保险业务的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48%股权,该次出售让其腾出更多资源处理内地物业发展及投资的主业。
“在剥离资产后,保利香港80%以上资产都与房地产相关。”保利香港董事总经理张振高表示。
“这些收购行为显示出中国保利集团对保利香港发展物业的持续支持,而保利香港在房地产业务上的举动也值得期待。”林松立表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