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张杰 深圳报道
自针对房价的宏观调控启动3年以来,政策目标与效果背道而驰已不再是新闻。
深圳楼市并不例外。原先高挂地产新政免疫区招牌的深圳楼市正是从去年此时开始发力上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深圳市政府执行中央地产调控精神最为得力,其执行细则最为不折不扣。
在控制户型比例的165号文件出台前,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喊出将按照单个项目来执行双70%政策。此言一出,政治得分无数之余,市场上新盘项目、待开工项目顿时风云突变,观望气氛立时浓厚。
但是,根据戴德梁行房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家龙向本报记者回忆,双70%政策出台前,深圳楼市大户型属于主流消费方向。这一宏观政策及深圳细则出台后,大户型随即进入发力上涨阶段。
根据戴德梁行(深圳)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一份市场报告,在谈及总体住宅市场时,报告写道,自5月开启新一轮调控以来,深圳住宅的价格涨幅虽有较大回落,但价格并未出现明显下降,于是观望了几个月的购房者在晚于传统销售旺季的11月份开始大量进入市场。
而在谈及高档住宅市场时,该报告写道,本季度高档住宅物业需求持续旺盛,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受到市场的广泛追捧。10月14日,深业新岸线二期60套水岸复式住宅推出当天即告售出,而12月3日,观澜湖-长堤别墅正式开盘销售,首批推出的168套别墅也于当日售罄。
来自机构的市场报告记录再现了当时的市场真实。然而,这并非是政府政策显现反作用力效应的惟一实例。
纵览前两轮地产新政,包括深圳、北京、上海在内的一个楼市调控思路是,通过提高交易环节的成本,来遏制住宅投机。
然而,深圳提高炒房交易成本的努力在现实中却遭遇了“异化”。本报记者在深圳当地的采访显示,由于处于一个投资氛围已经形成、转手容易的市场境况中,二手房的卖方往往地位强势,在交易时通常会标明“实收”的金额,而将交易环节的种种成本转嫁给买家来负担。
这种成本转嫁逻辑虽然不独为深圳拥有,但是在深圳楼市当下火爆的局面下,这种后果更显突出,也进一步推高了房价,烘热了市场情绪。
中原地产(深圳)深港研究总监张伟对本报表示,在回避政府提高二手房交易成本的努力时,一些地产中介会要求买卖双方签署阴阳两份合同。他还认为,政府部门当前的政策还有可能使深圳楼市自动调节的时间点来的更晚。
在谈到后市时张伟说,“如果没有政策干预,当前楼市自动调节的周期就会比较短,等到大家手里全部是房子,没有钱进行下一轮投资的话,整个楼市就会进行调节,一般的物业与优质的物业的投资价值差别就会显现出来。但是,政策的干预会让所有的人都暂停动作,进入观望状态,从而使调整的过程延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