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方帅 北京报道
自7月1日起,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有了详细的施工标准及技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536号显示:批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以下简称《标准》)为国家推荐标准。原编号为GB/T50314-2000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同时废止。新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类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指导顾问、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温伯银表示,《标准》旨在有效地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为提高智能建筑工程设计质量设定技术依据,在规范智能建筑市场的同时还可达到节省综合能源的目的。
亮点:按功能分类
“很多开发商把自己项目的智能化水平讲得很高,做得却很低。这种市场现状促使我们加紧对旧标准的修改。”温伯银这样解释《标准》修改的背景。
据了解,1995年上海市出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性的智能建筑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温伯银率领全国专家又编制出台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标准》仍会随着市场情况不断更新调整。”温伯银补充。
参与编制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赵济安说,相较于旧版仅局限于办公楼,《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使之更有效地满足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通用工业建筑等功能性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应以此为设计要素,可分别做实现各种类建筑物具体功能要求的类别性建筑整体性基本配置设计,及在基础上进行专业性建筑的局部特殊性配置设计。
“以前的标准是有‘共性’,现在的标准是有‘个性’。”全球500强企业霍尼韦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大中国区建筑智能系统市场营销传播主管张绮这样评价《标准》。“而且国外并没有类似的标准,这属于中国的首创。”张绮说。
赵济安表示:“按建筑类别划分能增强可操作性;表述也更加规范,系统的技术要求更合理。”
提及《标准》中的技术问题,温伯银表示:目前中国的智能建筑95%都采用国外的技术与产品,不同于国外的《标准》也将刺激本土智能技术的研发。
张绮认为,《标准》正是建筑管理系统层次——环境(温度湿度)、生命安全(火灾自动报警)、财产安全等带动相应的技术发展。这样有利于产品的开发。“但企业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并不因为出台了某个政策,就改变市场研发方向。”张绮补充。
以节能为目的
目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而大型公共建筑又多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节能潜力巨大。”温伯银表示。
传统的建筑由于没有采用楼宇自控系统,往往造成夏季室温过冷(低于标准设定值)或冬季室温过热(高于标准设定值)现象,即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是智能建筑节能的核心。而采用了楼宇自控系统的智能建筑,不仅可以设定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还可以根据室外温湿度和季节变化情况,改变室内温度的设定。
温伯银则强调:“在未来,不要说写字楼,就连住宅小区如其智能化信息化达不到要求,楼盘的销售都会很困难。”张绮则认为:小区节能可以采用变频器技术。同时变风、变制冷剂的量也是智能化最基本的技术。”
另外,智能建筑节能不但包括原有传统建筑所采用的节能方法,更重要的是采用先进的科技来达到更准确的调整和控制,即“主动节能”。
智能建筑中的BAS(楼宇自动化)在高层建筑节能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相关材料显示:良好的管理可减小高层建筑能耗10%,通过优化设备的运行可节能10%,而这二者都可由BAS的软件来实施。
就此,《标准》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就需考虑智能系统。五合国际中国区副总、德中建筑协会副主席卢求表示,“智能系统的应用是建筑师与专业的机电公司共同参与设计的结果。建筑师充当的角色更多是确定客户的需求。一个写字楼,客户是谁,办公需求如何,建筑师需要确定好这些要素后反馈给机电师,再由机电师配置相应的智能产品。”
而BAS的核心是HVAC(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此部分投资比重大,能源消耗大,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因此HVAC系统智能化的程度不仅是实现环境控制效果也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关键。
这样“成本肯定会增加,例如信息中转箱每个房间都要安装,一个中转箱要好几百块钱。”温伯银介绍。但国外曾有专家表示,通过建筑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的能耗方面的成本将在5到7年之内覆盖初期的智能化投入。
而就在《标准》即将实施的前一个月,《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颁发,“《标准》能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提出来,可以推助节能建筑的发展。”赵济安表示,“智能化是技术和手段,节能才是目的和效果。”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对控制成本更加有利
——专访《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编委会主要成员赵济安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方帅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以下简称《标准》)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进行了分类,这样做的用意和好处是什么?《标准》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在这个时候实施对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意义何在?
赵济安:分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工程建筑的需要,适用面更具体,而且增加了可操作性,从功能划分更具有指导性。《标准》扩展了2000年版以智能化系统的配置要求基本意义的办公类功能为典例的单一模型,可为各类功能建筑提供指导,是智能建筑“模型库”,为各类建筑项目进行具体设计的基础性“技术样板”,也是成为通用性意义上的“典例”,能帮助工程设计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具体建筑工程设计行为的创造。
《标准》能为实现各类建筑的“应用功能”目标,说明智能化系统设计“要求是什么”、“要做什么”。住宅、别墅等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要求应体现以人为本,做到安全、节能、舒适和便利;应符合构建环保和健康的绿色建筑环境的要求;应推行对住宅建筑的规范化管理。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处于怎样的水平?存在哪些问题?
赵济安:北京和上海做得都不错。但中国的开发商很被动,他要求低成本,高回报。但是做工程设计的人是不以考虑成本为前提的,而且也不是很懂智能设计,这样会误导开发商。中国的工程设计者对智能建筑思想认识不成熟,盲目跟风,不懂乱做。
《标准》是推荐性导向性的文件,不是强制性的,为开发商选择智能产品提供了依据,工程设计者、开发商可以从中找到智能设计的依据。
中国房地产报:据说中国目前智能建筑95%的产品都是国外的,《标准》出台后,国内本土的产品5%的市场空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赵济安:需要强调的是,信息化技术,自动控制化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要按照时间进行变更。
我们编委会最大的优势是结合了工程设计的经验。虽然是技术文件,但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最近技术的进步。
《标准》出台后本土智能技术公司的市场空间更大了,产品更新换代。国内整个行业是比较滞后的,他们还是要跟上去。
中国房地产报:楼宇建设采用智能产品,前期投入的成本会增加多少?如果成本过高,开发商未必会选择智能产品,成本问题会束缚智能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吗?
赵济安: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标准》就是以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为目标,确保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成本就是它的运用价值,现代建筑要提高科技功能,增强运用价值,而那种科技功能和运用价值不高的建筑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不能光以前期投入成本计算。
如果一个建筑不具备智能性,市场接受度就会不高。一个小区,如果连最基本的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系统都没有,住户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谁又会购买呢?因此,建筑的智能化还可以成为楼宇销售的卖点。
成本是在一定的运用价值上体现。现在的市场现状是,投入了1块钱却要宣扬成具有1000块钱产品的价值。《标准》就是要开发商投了1000块钱在智能产品上,就可以达到1000块钱的价值,楼盘卖得好,还可以获得超值的利润。
而且现在很多开发商不懂智能建筑,乱做乱投资,《标准》可以使开发商避免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