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李伟
重庆报道
1996年香港人李嘉诚在邹容路投下第一座高层——“大都会广场”,其中2号楼为34层,高144.7米,开解放碑摩天楼之先河。很长时间内,大都会就是重庆写字楼的代名词。随后这个纪录被不断刷新。45层的万豪酒店总高178米,40层的时代广场总高195米,与“大都会”隔街相望的“纽约纽约”有43层总高213米。重庆多雾,在大部分的天气里这些高层的顶端永远扎在云中。
“那时候香港人喊出,‘大都会献给20年后的重庆’”,重庆金科实业品牌营销处副经理付宜明说,今天看“大都会”已经不算什么了。
1997年李嘉诚又在江北开发“洋河花园”,这是重庆第一个花园社区,重庆人排队购房也是从这个项目开始的。这一年,重庆中原的罗星宇陪家人到鹅岭公园对面的小区看房子,他记得当时的价格已经达到了2700元/平方米。“这是重庆地产的第一波,供应量小,房价也不真实。”罗星宇解释。1997年龙湖南苑推出,喊出了“善待你一生”的口号,而这个项目正为龙湖的开山之作。
随着“洋河花园”所在江北五黄路开通,连通渝中的黄花园大桥相继修建,重庆本地开发商跟着李嘉诚掀起了重庆地产的第一波行情——“五黄路”热潮。最早介入的本地开发商是金科,其广告很是明了:“黄花园北岸第一站,离解放碑更近的房子”。1997年金科还是这条路上孤独的开拓者,到了1999年,其周边的土地基本上被一抢而空。1999年底,伴随黄花园大桥开通,这条干线的第二轮淘金热潮开始了。不过此次其竞争的重点已迅速东移到道路的五里店附近。
1999年,重庆的房价徘徊在1000~2000元/平方米之间,协信的天骄骏园卖到了2300元/平方米。这是重庆房产的早期岁月。“当时公务员客户占了很大比例,二次置业已经很明显”,罗星宇说,“但是销售速度并不快,很多时候甚至需要售楼员帮助客户卖掉旧房凑首付”。
直辖之初重庆市民对改善居住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楼梯间大一点都很满足。“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劝解客户不要在窗外装防雨篷和防盗网,我告诉他们小区有物业,24小时有队员(保安)”,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总监杨虎说,“很多业主都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门口应该有收发室,有个老头坐在里面,有两个老太扫扫地”。
2000年左右,外地开发商开始大规模登陆重庆,前有浙江广厦、山东鲁能、成都武城、福建融侨、上海嘉发,后有上海置地、上海天江、北京棕榈泉、阳光100、广州保利、联想融科智地、融创,以及香港和黄、九龙仓、瑞安、香江集团等。
2003年以后,重庆的房价站上了2000元/平方米,相当一部分项目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在那一年间,重庆的楼市就像现在的股市,老太太去排个号,出门能卖几千块。”罗星宇说。在这一阶段,重庆人接受了改善居住要靠买商品房的观念。
2004年至2006年,重庆房价并未有太大的波动。直到2007年的房交会,平均建筑面积第一次突破了3000元,达到了3017元。
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谈到重庆楼市运行时,总结了五条原则,并提出了调控模型。即房地产投资控制在固定资产投资的25%;城市总量控制,个人居住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价格控制,一个职工的月收入等于房价一平方米;规划布局多中心组合,交通条件的均衡化,使大家对城市中心地段有多样化、多层次的认识;政府必须对低收入者负起责任来,一年的房产供应里面20%和低收入者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