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年砥励蓝筹重庆

(2007-06-17 16:15:38)
 

        直辖十周年庆典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要审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重庆市长王鸿举将亲自对未来十几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作主题陈述。第四直辖市未来的发展思路已逐步清晰:重庆最大的市情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带大库区的格局,这是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一圈两翼”将被作为未来重庆的战略构想,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内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若干小城市的城市体系。以此为核心,带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生态区的发展,形成中国西部的强力增长极。

 

10年砥励蓝筹重庆
 

 

10年砥励蓝筹重庆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李伟 重庆报道

 

       1998年杨虎来到重庆。这是直辖的第一年。像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一样,刚大学毕业的他在幅员广阔的版图上四处寻找机会。“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杨虎说。周末他坐在重庆江北北岸星座6层的办公室里,现在的身份是重庆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策划中心总监。现在很多人在重庆定居,就是想买一套龙湖的房子。
罗星宇是与杨虎同时代的年轻人,重庆直辖前他在重庆的一家台湾百货公司做招商。1997年直辖那一天,罗星宇和同伴们在街上吼了一天,但生活并没有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他现在是中原地产重庆公司企划外联部主管,其办公室在大都会广场,距解放碑咫尺之遥。


道路延伸梦想


        直辖之初,重庆还是那个重庆。有些失望的杨虎甚至认为这座直辖市比他熟悉的武汉还有些落后,“武汉广场、武汉百货还有新世界百货都很繁华,而当时解放碑下面只有一圈破烂的三四层的商业楼”。尽管如此,重庆人购物还都是要来解放碑,当时重庆还有杨家坪、沙坪坝和观音桥等几个商业分中心,但还不成气候。到解放碑就被叫作“进城”。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重庆的道路陈旧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杨虎住在沙坪坝,在江北上班,每天上下班十分痛苦。当时过嘉陵江只有两座大桥,石门大桥和嘉陵江大桥,而且都要收取5元的过桥费。杨虎说,“当时真的好惨。”而江北区只有一条路,到现在的红旗河沟转盘就终止,再向前就是“毛坯”路了。
        付宜明是金科集团产品营销中心品牌营销处的副经理,“当时从江北打车到南岸和女友约会,要花20块钱,其中10块钱是过桥费。”他说。
        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任市长蒲海清,曾回忆直辖前在重庆过年,从渝州宾馆坐车到南岸,车子开了两个小时。而现在只需半个小时的路程。当时从重庆最远的县城到主城开会,路上居然要走3天,这个时间已经可以坐火车从哈尔滨赶到广州了。现在这段路程已经缩短为8个小时。
        直辖伊始,重庆最迫切的就是“补课”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6月9日,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专门为外地记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先谈到的就是交通的发展。10年前,重庆的高速公路仅仅有100公里,到今年年底重庆能够通行的是1000公里。10年前重庆铁路有500公里,目前重庆已经有1200公里铁路。今后5年内再建设或者将要建设的铁路还会有1100多公里。这样到2010年以后,重庆会有2200多公里的铁路。“这八条铁路一个重要特征是八条复线铁路,大家注意这个概念,我们铁路一般是单轨,复线铁路货运量要增加1倍,一条单线铁路3000万吨,复线铁路6000万吨。”黄奇帆说。
       6月16日,嘉华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重庆在嘉陵江上的第八座大桥,5元钱的过桥费也早已改成了年票。


新格局:一圈两翼


      在重庆做规划师是件幸福的事,因为几乎可以无须考虑非机动车的问题,这里没有自行车;但又一件痛苦的事,一方面要在有限的平地和缓坡上见缝插针,另一方面要在8万多平方公里内推动城市化。
       直辖之初,重庆把40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大经济发展区。目前这个提法已被“一圈两翼”的城市新战略所取代。
       与很多平原城市不同,重庆的城市结构一直以多中心组团式的方式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地形所限,山间平坦的地方形成住区。另一方面,重庆是跳跃式发展的,战时前移入大量工厂,选址的标准是最方便、最省钱,而它的工人则围绕工厂居住。
        解放后,随着工业发展,分布点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重庆的城市形态由初期的集中点式逐步发展为带状、组团,然后又形成了多中心团组式发展。这种规划思想和布局结构使重庆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山城“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区:渝中、江北、沙坪坝、南岸、大渡口、九龙坡等六个区共12个片区,分散布局。在周围建立了北碚、长寿、綦江、西彭、双桥等5个卫星城。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明确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思路。“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以都市区为核心,1小时通勤(车程)距离为半径,包括了23个区县。据重庆城市规划研究院伊珍博士介绍,规划到2020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约为220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1%,城镇人口约为1760万,占全市城镇人口的81%,城镇化率约为80%。这一区域内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5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和若干小城市。
          “两翼”则指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三峡库区,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民族地区,这两个区域生态环境复杂恶劣,土地发展的适应性低,更多的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


重庆的安居指数


       “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有老重庆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诗意的描写与居住的舒适相差甚远,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吊脚楼都能得到如此待遇。上世纪40年,张恨水先生躲避战火在重庆写下《纸醉金迷》,曾不由感慨,“重庆的房子,普通市民,是没有建筑上的享受的。”
        时过境迁,如今黄奇帆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重庆居住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在6月9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黄奇帆说,重庆每平米房价与市民收入接近1:1。“在2002年的时候,重庆主城区的房价是1700~1800元/平方米,那时候主城职工的人居收入也在这个区间。到后来职工人均月收入大体在2700元,我们的房价也在2600~2700元/平方米”,黄奇帆说,“我以前说过这个数据,有些人说黄奇帆在吹牛,说重庆主城这个职工人均没有那么高。但是津贴占我们工资卡收入的40%、50%,一个月有1800~1900元,你实际收入就是2600~2700元。我们讲的意思是职工的月收入等于一平方米。”
       与同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比,重庆的房价只能说是“毛毛雨”。罗星宇介绍,面积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是重庆中等家庭的“标配”,平均每平米3000元,首付10万元月供1500元,“更有钱的人可以买花园洋房,总价不过40万~80万元”。而七八千元的单价,在重庆可以购买别墅了。
       另一方面,重庆开发商的专业与精细早已名声在外。“有个想要离开的港商,在看了我们的小区后,决定留下来投资。”杨虎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很多外地人看来,重庆是混乱的。“棒棒们”就坐在高级写字楼和商场外等待生意,而街边排档边上停着奔驰宝马,它们的主人就在路边赤背流汗吃火锅。“几年前我和我的老板请人吃饭竟然在同一家饭店,只有在近几年大家才习惯了所谓的阶层分化。”杨虎说。这种矛盾与混乱让杨虎们感到了生活的幸福。矛盾带来冲突,而冲突就是活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