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晓伟
刘笑一 北京、上海报道
停牌4天之后,上海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盛高置地,0337.HK)于4月23日发布再融资公告,将发行11.58亿元人民币5年期零售可换股债券,另外,可发行2.32亿元人民币的额外增发债券。
盛高置地本次发债最大融资额为13.9亿元,计算每股初步换股价为8.12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5.99港元(4月18日)溢价35.5%。如果到时债券悉数行使,将可转换1.73亿股,占已扩大发行股本的14.3%。
巧合的是,中国海外发展(中国海外,0688.HK)也于4月16日透过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发行2014年到期的5亿美元零息可换股债券。3天之后,中国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产,1838.HK)也透露将发行3亿美元定息优先票据。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资本市场普遍看好内地房地产市场,这让内资房地产股备受追捧,而在国内宏观调控加大力度以及短期加息风雨欲来之际,在港上市房企融资意愿强烈,通过发债融资储备钱票能以理想价格增加土地储备。
筹资用于扩充土地储备
“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的大部分招股所得款项,我们已用作扩充土地储备。”盛高置地主席王伟贤说,“今年公司的重点仍然是策略性增长储地规模,这需要更通畅的融资渠道来支撑。”
盛高置地表示,发债所融资金将用作收购上海或中国其他大型城市的潜在物业发展项目。据内部人士透露,盛高置地已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物色到可以收购的较大型项目,而其重点投资开发的上海外滩半岛酒店颇为引人注目。
“作为港股房企的后起之秀,盛高置地的项目比较成功,尤其是上海外滩半岛酒店的概念意义无可替代,有助于其发债融资。”上海经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李坚平指出。
李坚平认为,具备境外融资优势的房企在港上市房企通过发债融资,能够在筹划未来一阶段的运营发展占得先机。
进入2007年之后,盛高置地、中国海外、合生创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可换股债券。
1月19日,合生创展(0754.HK)发行首只18.3亿元以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零息可转换债券。此次盛高置地发债同样采用了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的模式。
这也是港股上市房企的第二轮发债潮。第一轮则肇始于2005年7月,中国海外发行3亿美元7年期结构式债券;此后的2006年11月6、7日,绿城中国(3900.HK)和上海世茂房地产(0813.HK)也分别抛出他们的发债计划。
相比银行贷款和普通债券,可换股债券当期债务成本比较低。李坚平表示,“发行可转债主要是看企业的业绩和资金投向的项目质量。”
可换股债券备受青睐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避免股份在当期被快速稀释。中信证券债券部人士分析指出,由于投资者对可换股债券的预期不同,即使进入转换期后,对股权的稀释也是渐进式的。此外,采用可换股债券有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与股本的扩张保持同步,也不会对稀释当期盈利。
谋全国扩张
从2006年10月10日在交易所上市之后,盛高置地就开出了揽地大单。一个月后,盛高置地以5.29亿元购得昆明市内10.776万平米地块。
截至2006年年底,盛高置地通过收购已令集团土地储备可供发展的建筑面积,较招股前大增71%,达200万平方米,并将继续累积充足土储满足未来4~5年需求。而盛高置地去年共完成3个总建筑面积为35.08万平方米的发展项目,物业销售额增长63%至17.92亿元,租金收入增长84%至3,200万元。
2007年3月29日,盛高置地以2.92亿元在此地块旁边投得的另一幅地皮以合并发展,整个项目规划总楼面59.8万平方米,总地价8.21亿元,将发展为住宅、商场及服务式住宅,今年底动工。
在赴港上市半年之后,盛高置地迫不及待将目光盯向可换股债券。事实上,盛高置地仅仅将IPO募集资金净额花去5亿元。近13亿元的上市融资,足以让盛高置地走出上海,但还不足以让其铺向全国,而在可换股债券融资的助力下,盛高置地的下一步扩张值得期待。
而在4月16日,盛高置地刚刚交出了上市之后的第一份年报。纯利增长53%,每股盈利0.48元。在业绩发布会上盛高置地行政总裁谢世东表示,今年资本开支大概12亿~13亿元,资金运用按照去年招股上市时的部署进行,主要用作发展现有项目及增补土储,比例分别为60%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