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辰 北京报道
在中国,热心于建筑讲座这一类公益事业的建筑事务所恐怕少之又少,但来自台湾的元宏建筑事务所(简称LKP)或许是个例外。2006年,这个在台湾有着30年历史、进入中国大陆5年的建筑事务所在北京虽然项目不多,事业也属于起步期,却已无偿举办了5场免费的世界知名建筑师讲座,使中国的年轻建筑师非常容易地得到了与澳大利亚PTW、美国易道(EDAW)、美国MRY这样的大牌建筑事务所零距离交流的机会。
用LKP建筑系列讲座的主办人、LKP建筑事务所副总经理余静佳的话说,举办演讲实属“无心插柳”,虽然并非LKP建筑事务所的主业,但坚持了一年的建筑公益“事业”却唤起了更多知名建筑事务所的热情。
2007年,他们的建筑讲座名单上包括了Steven
Holl亚太区负责人、新CCTV大楼工程管理公司Turner
International等,更有可能出现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李祖原等更具分量的名字,OMA的演讲也在接洽中。LKP的公益脚步不会停歇。
生生不息的“火炬传递”制
余静佳介绍,举办演讲缘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LKP台湾总部与2006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最佳建筑类事务所得主MRY曾经有过合作,该事务所主设计师詹姆斯(James
)热衷于演讲与建筑教育事业,余与其关系不错,便萌发了请James做一场讲座的念头。“我写了一个计划,发到台湾总部,得到了支持。他们认为既然有能力做这个公益事业,又不用花费太多财力物力。LKP在很长时间内算得上是台湾第一大建筑事务所,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业界资源向这个方向多努力一些呢?”余静佳说。
演讲前两周,LKP的工作人员开始在ABBS建筑论坛、大专院校等发布通告邀请观众。“当时我们心里完全没底,不知道会来多少人,也不知道这个演讲还会不会有第二次,我对James说担心讲座可能只来二三十人。”余静佳说。2006年3月,第一场讲座在SOHO现代城星光剧场如期举行,现场观众达到180人,气氛热烈,这大大增强了余的信心。
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的收获是,演讲为LKP带来了更多热衷于传播建筑教育、参与公益事业的同道中人。James演讲之后,对观众的反应非常满意,并热情地为LKP推荐了另一位演讲人道格拉斯(Douglas
Suisman),后者是2006年AIA城市设计奖得主。美国景观设计公司易道的北京公司总负责人麦立信(Michael
Erickson)在讲了澳大利亚景观设计趋势后,为LKP推荐了PTW北京事务所作为新的演讲者。后者进行演讲之后,主设计师约翰·保林非常开心,满意于现场观众热烈讨论“水立方”的气氛,特地请余静佳吃饭答谢她。
James给了LKP的讲座很高的评价。“当时现场观众反馈非常好,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对我们介绍的作品侃侃而谈。我们和LKP以前也合作过,我认识余本人有4年的时间。余在台湾、美国、中国大陆都工作过,知识渊博,对东西方的建筑文化都很了解,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桥梁作用。”James还透露,自己仍然在为LKP讲座寻找新的演讲人。
余静佳也渐渐对演讲者提出“指标”,希望每个演讲人能以“火炬传递”般的方式,为讲座推荐另外一个合适的演讲者。PTW目前正在为LKP联系新的演讲人,有可能会是OMA建筑事务所。这种基于建筑师圈内友情与业界关系搭建起来的脉络在演讲中慢慢形成。
公益演讲是意外的收获
LKP建筑系列讲座完全是自发的,由一群志趣相同的人义务地在为演讲沟通和联系。“平均一两个月举办一次演讲,每次大约花费3000元钱租用场地,在我们的预算之内,操作起来也不难。”余静佳说。
余静佳是台湾人,在美国读书、工作多年后来到北京负责LKP的中国大陆地区事务。“我在美国读书时,学校里经常举办建筑师讲座。后来在美国工作,我所在的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建筑大师系列讲座,邀请10位著名建筑师,例如弗兰克·盖里。每次听完讲座,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动。”余说。这也是余做演讲的初衷。
但所不同的是,LKP的建筑讲座是非营利性质的,演讲人不收取任何费用,讲座也完全免费开放,讲座现场还为观众准备了饮料。“但我们又不想做纯学术性的演讲,还是希望能为年轻人带来一些有实用性的参考。所以这些演讲都是租用了外面的场地,而不是在学校里举办。”余静佳说。
LKP在台湾中国大陆的业务发展有条不紊,但坚持下来的公益演讲是一笔意外的收获。“跟世界上不同的公司交流和学习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也非常有益,让我们真正做到了扩大视野。”余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詹昱从2006年3月参加第一场LKP讲座开始,几乎每场必到。“以前听这种讲座的机会很少,随机赶上了就去听一场,但LKP是定期举办,我希望他们能长期办下去。”詹昱说,“LKP请的都是跟中国有合作,而且水平很高的演讲人,每次演讲的质量都很高,介绍经典作品,确实为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专业的学生开阔了眼界。”
每次讲座前,余静佳都会向观众介绍,举办演讲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扩大视野,促进交流”。余一再强调,参与这样的建筑公益事业对LKP来说并不是难事,几乎是举手之劳,也可以说是随意之举。“只是有这个兴趣和心气,想做就做了,又得到了圈内朋友的支持。”
余静佳说,“到现在LKP讲座还没有起好名字,易道的Michael建议过,演讲人基本在SOHO上班,不如叫SOHO论坛。可我觉得我们可以叫‘建筑苦行僧’,因为这一群自发形成的人以建筑为信仰,传播这样的公益事业,同时也呼吁更多有能力的圈内建筑师做这样的举手之劳。”
给青年人成长机会
——专访LKP建筑事务所副总经理余静佳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辰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在演讲者的选择上,除了接受建筑师的推荐,LKP会不会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筛选演讲者?
余静佳:虽然是LKP系列讲座,但我们不想也不会设定讲座的风格。我们认为,不同的建筑学派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不应该因为自己对风格的喜好随意否定。我们也希望能够介绍多元化的东西。而且现在讲座还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我们也没有到考虑筛选人的层面。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主办方,LKP会给每个演讲者命题,或根据中国的建筑现状为他们建议演讲内容吗?
余静佳:演讲内容完全交给演讲者自由发挥,我们不会干涉演讲内容。但从2006年的几场演讲来看,基本上每个建筑师都会讲在中国的项目、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一些有特点的项目,这基本就能够和中国的建筑发展对话。
我们希望多元化的演讲可以帮年轻的建筑师透视深层次的建筑肌理,对建筑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比如Peter
Davidson带来的演讲非常新鲜,让听众理解到数学思维、方程式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等等。
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可能有Norman Foster、Steven
Holl甚至OMA这样知名度更高的“明星建筑师”来演讲,“明星建筑师”对扩大讲座的知名度也有好处,LKP会不会考虑让演讲对象主要向“明星建筑师”发展?
余静佳:其实在PTW演讲之前,我们本以为他们是水立方的设计师,理应吸引比前几场演讲更多的观众到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反而是James、Douglas
Suisman这样的建筑师吸引了很多的观众。Suisman的讲座甚至有超过200人到场,不一定非要是明星建筑师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
中国房地产报:明星建筑师的演讲可能会更热烈,一些建筑师也有一定争议性。你们会不会考虑到观众有可能提出一些很尖锐的、针对性很强的问题?
余静佳:我们不害怕尖锐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一个演讲者是具有争议性的建筑师,我们反而会更期待听到他们如何回答观众这些尖锐的问题。
我也认识到,北京的建筑正站在世界前沿,2008年后会更加开放,数不完的建筑师会到这里来,这个市场令人兴奋。而中国的年轻建筑师和学生需要的正是扩大视野。国内的年轻一代建筑师和建筑学生模仿能力都很强,但很多人对建筑的理解还很肤浅。不管你能否接受,每个建筑师的风格都是值得尊重的。
中国房地产报:讲座是非营利性质的,LKP希望通过这种非营利性的讲座得到除了盈利之外什么样的其他收益?
余静佳:就像我说的,演讲的目的和最大的收益在于交流。LKP通过和不同的公司交流,得到了新的经验。
比如对于PTW,我一直有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百年老店”竟然可以设计出水立方这样的建筑,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们的设计这么具有生命力,这么前卫?
结果保林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告诉我,PTW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出的设计都很老套,因为他们是老字号,不需要竞争,只强调建筑品质。时间一长,风格僵化了,建筑就一成不变。
一直到近年竞争加剧,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PTW不得不思考设计的生命力,像保林这样的年轻建筑师才得到了挑大梁的机会。这对我的触动很大。
中国房地产报:LKP会给青年人怎样的成长机会?
余静佳:什么样的管理能够让建筑公司更具有竞争力?根据PTW的经验,现在LKP在向业主提交方案时,有时甚至会同时交给业主几个方案,既有老建筑师的,也有新建筑师的,让业主自己去比较。
我们请最优秀的建筑师、最杰出的事务所来演讲就是给青年人和成功者思想碰撞的机会。我们期待收获这些思想的火花,也欢迎优秀的青年设计师加盟LK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