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程磊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这次的可能住宅的设计竞赛和青年群体住房需求的研究,都指向的是小户型,为什么关注小户型?
王石:六年前我们根据中国十个城市调查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中国是朝着小户型发展。当时同行的主力户型是125~135平方米,我们是105~115平方米,我们认为这样的面积更合理。
随着消费的理性带来住宅的合理化,我们认为在现在,8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是青年群体消费的目标面积。他们对于住宅的位置,对于住宅的配置,对于住宅本身的性能等等,包括面积的要求,出现了分化。他们知道多20平方米不仅仅是多付20平方米钱,每年还多付20平方米管理费,这是非常理性的分析。为什么提出80平方米,我们怎么没提出更小的面积,这个面积是给设计师更多的畅想余地。
中国房地产报:为什么会选择青年这个群体作为万科的重点研究对象?毕竟最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集中在中年这个群体。
王石:在六年前我非常明确地在公开场合讲,我认为中国城市住宅是超前性的,我们的住宅偏大。我们根据中国十个城市调查的结果得出结论,中国是朝着小户型发展的。当我们开始探索户型小型化所面临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回答一个问题,不是怎么设计小型住宅,而是在小型住宅里这些居住的人是怎么住的。
中国房地产报:除此之外,针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王石:我们这次研究和发布的是22~29岁这个群体的住房需求,当然仅仅研究他们是不够的,其他群体住房需求的研究也在进行中。从万科小户型的销售来看,我们发现我们的客户中有60%住户是自住,30%客户是买给别人住,可能是买给老人,可能是买给子女。我们认为在中国购房人群的主要支付者都在34~44岁,这是中国的一个特点。
中国房地产报:“可能住宅”的设计竞赛转化到商业操作层面的距离有多远?
王石:对于商业方面的转化,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太多。青年设计师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不出名,他们的设计不一定很完善。万科作为行业领跑者,愿意并持续关注青年建筑师的成长,所以我们用“可能住宅”设计竞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现创造力的舞台。
可以这样说,竞赛命题和参赛作品的导向是概念设计,与产品解决方案还相去甚远。比如我们第一届“可能住宅”的获奖设计很难转化到商业操作层面。但因为是可能性,这会给万科带来一些设计的灵感和启发。此外,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更多地和建筑杂志社、青年设计师建立沟通,扩大万科在高等院校、建筑设计学院等方面的影响。从品牌来影响,希望优秀的人才毕业之后到万科工作。
可以这样说,竞赛命题和参赛作品的导向是概念设计,与产品解决方案还相去甚远。比如我们第一届“可能住宅”的获奖设计很难转化到商业操作层面。但因为是可能性,这会给万科带来一些设计的灵感和启发。此外,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更多地和建筑杂志社、青年设计师建立沟通,扩大万科在高等院校、建筑设计学院等方面的影响。从品牌来影响,希望优秀的人才毕业之后到万科工作。
中国房地产报:小户型与大户型,成本和利润,万科是怎样考虑的?
王石:就价格来看,应该是大户型价格要比小户型价格高,这是毫无疑问的。房型越大,毛利率越高,而且大户型建造成本也相对要低。相比之下,小户型建筑设计上比较复杂,施工要求也就比较高,所以仅仅从建筑成本来讲,小户型价格高一点是属于正常。从这一点大概可以看出大家为什么都看好大户型,因为小户型设计成本高,价格高一些就会被嫌贵。作为万科来讲,我们认为小户型比较适合产业化,但是如果让小户型合理,在设计上有相当难度,建造成本比大户型的高。
我们锁定客户终身去服务,不是说哪个利润最高我们就做哪个,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让客户有一个依赖路径,所以我们产品线这几年小型化和高档化都在进行。
中国房地产报:小户型产业化,或者说万科住宅产业化这一计划目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王石:小户型的产业化非常复杂,小型化就意味着有限的空间,它往往很容易定型,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定型之后方便批量生产,尺寸不会变的。反而200平方米可以做出很多花样,可以在空间布局上做出多种可能。没有可变的余地将是小户型搞住宅标准化要面临的难题之一。
但现在万科的矛盾在于,产业化的方法、成本,比不产业化的成本要高,一旦控制不好会是非常之高,高到公司承受不了。
此外,住宅产业化不仅仅说你成本提高,同样还面临施工问题。我们搞实验楼就很困惑,解决不了窗之间连接的漏水,后来发现就是我们施工工艺太差。这是一系列的问题,成本是一方面,施工的技术这又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如何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背景:
前一篇:让弹性空间自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