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唐茜 成都报道
下午2点10分,团队一行抵达双流国际机场。此时,绵绵的细雨已经把成都清洗得格外干净,这种天气并不少见,而把人浸在泥土淡淡芬芳之中的潮湿空气拂面而来,彰显着整个城市温和的个性。乘出租车路过锦江区,骑楼下紧凑的商业依稀可见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华。
成都的酒店业相对发达,核心区内沿街每隔一段距离几乎就可见“商务酒店”、“分时酒店”的招牌,而在9、10月份,找一间满意的住宿之处虽不难,但一定要赶早,旅游者和参加各种展会的客人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高贵而不失亲和,平凡却不失优雅,多年积淀的文化气质不由得让人放慢脚步逐一欣赏,难怪人们赋予了成都太多的美称,成为如今连重庆人都难免“嫉妒”的中国“第四城”。
天府之国的优越感
初到成都,朋友会立刻推荐你到哪里“耍”,在当地人的词典里,享受生活远比繁忙工作更加实惠。“来了成都就不想走”,出租车司机都会开玩笑地劝你干脆落地生根,言谈间带着无尽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则来自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沉淀。
版图上的成都倚坐长江上游,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一度作为西南重镇而商贾如云、车水马龙。
盘算起来,成都建城已经有2300多年,秦汉以来,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城市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其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成都)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李白的诗作更是巩固了成都天府之国的美誉。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就是成都……如此等等,1982年,成都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荣耀因历史和资源而来,令成都人颇感欣慰的是对老城的保护和新城的建设十分和谐。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2003年,成都市组织实施了颇为引人注目的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与沙河综合整治两大城市综合工程,按照“动迁一片、盘活一片、城市景观改善一片”的目标,东郊工业区116户企业先后搬迁至新规划的工业园区,盘活总资产257.94亿元。如今,成都市绿心工程的建设也处于进行时,将在城市中心区拆房建绿,形成总面积约30公顷的城市绿心公园,而在城市热岛强度大的区域建设多个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20公顷。无疑,在新城扩建和旧城改造的运动中,保护古迹和城市环境成为当地政府工作中不可忽视的要务。
同时,为了加快西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对西部城市的重视也为成都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当“十一五”规划中将成渝地区列入新的发展带时,成都市民的优越感再一次油然而生。
事实上,早在2003年,专家学者便首次提出了“西三角”(重庆、成都和宜昌及三市的腹地)经济区的概念,并预言,它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随后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中,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
信心满满,然而长期的行政割裂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渐行渐远。一时间,从成渝民间不断升级的口水战到两地政府的资源抢夺,巴山蜀水的双子城之间的对峙也愈演愈烈。殊不知,对“西三角”龙头交椅的位置争夺从另一方面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也使得成都的优越感有些“固步自封”的意味。
“成都与重庆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这样评价,“十一五”规划要改变过往行政壁垒的局面,成都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品茶、打牌、挖耳朵——宜居之都
资源丰富了,优越感强了,难免有些靠天吃饭的“惰性”。在成都的街头,总能看见支起的小方桌,邻里围坐在一起打麻将。当诸多城市的“上班族”高呼辛苦、崩溃之时,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显得有些奢侈?“成都人最喜欢傍晚逛公园,尤其一些老年人会找间茶社坐下来,边欣赏江景,边细细品味。”随行的朋友这样介绍,而“品茶、打牌、挖耳朵”
这句俗语就成为成都人生活的微妙概括。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成都著名的酒吧街便开始了喧闹,年轻人多会来这里,满当当的车位就是最好的证明。
休闲是生活的主旋律,这也正是春熙路人来人往、锦里街灯火通明的原因。这两个成都市内著名的商业休闲区几乎成了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喝一杯鲜榨的花生汁,哧溜几口辣辣的担担面,或者挤在人群中等着吃上两串麻辣烫,烦恼都随着脑门上冒的汗流走了。难怪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蜀人游乐不知还”的诗句。
2006年4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大连等20个城市的2553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并在6月发布了《零点宜居指数——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报告》。报告显示,成都在这次的综合调查中,分别位居宜居城市第三名和宜资城市的第六名。
成都人对生活品位要求之高,给城市的建设者带去了无尽的机会,目前,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地产企业进驻的首选之一。万科、中海、富力等大牌悉数到场,另有诸多企业蓄势待发。戴德梁行研究顾问部对成都多年市场动态趋势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自1992年华新国际进入成都房地产市场至2005年春,入驻成都的外来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数为53家,入市资金已超过100亿元。2006年1~4月,成都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27.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房地产市场供应量明显增大,而楼盘竞争、相对品质的提升与外来大品牌的影响势必对房价的提升起到推进作用。
蓉城“南富西贵”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包括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以及包括市域内中心城五城区、高新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华阳、东升、温江、郫县区域在内,面积3681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这意味着成都将以多中心组团式的扩张方式取代单中心圈层式扩张方式,城市结构由单一的特大城市向城乡—体化都市圈转变。
成都几大区域不同程度的崛起给未来的房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南边是传统意义上的富人区,目前土地开发基本饱和,我们更愿意在城西区开辟市场。”成都花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晓渌如此解释自己的攻略。有调查显示,成都的光华片区作为新崛起的“城西板块”,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有成都花园、博瑞都市花园、中华家园、水木光华、丽景华庭、海棠月色、水岸格林、浪琴湾、香槟花园等10多个新型社区面世。
城西收藏着老成都最为集中的历史文化记忆,金沙遗址、船棺遗址、杜甫草堂、浣花溪等,无处不彰显着古蜀国、蜀汉、盛唐等各个时期蜀文化的辉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杨继瑞对蓉城之西也有着相似的诠释:“文化的城西、生态的城西、游赏的城西;事实上,把城西的地理气质作‘人文’的定位不仅是对这一区域既往城市特征的一种归纳,更是要唤醒和强化人们把城西的未来城市建设与独特的人文气质尽可能完美结合起来的自觉意识。”杨继瑞指出,从操作的层面讲,就是要为这一区域的未来城市发展构想个性化的生长空间。在未来城市发展的实践中自觉地突显重要的人文指标。
尽管指标并不是人文城西地理气质的全部内涵,但却可以称为城西未来个性化生长空间的主体架构和价值尺度,实现这些指标或许可以让钟灵毓秀的城西成为成都最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宝地,以“成都花园”为代表的城西大盘正以其不断高涨的入住率带动着成都地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寻,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汇的都市生活圈正在蓉城福地上酝酿而生。
链接:
刘轶:无规矩不成方圆
和大多喜欢把宏图伟业挂在嘴边的地产商相比,作为成都花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轶对自己的评价是“胸无大志”,或许是在成都生活了10年的缘故,他的言谈举止中多了几分南方人的精细和谨慎;更或许是在有着政府背景的企业里工作,他保持着固有的低调。
接受采访之前,刚刚参加过“成都花园·上城”上市会的刘轶强烈要求先换掉自己的一身西装,10分钟后,休闲装扮的他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