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建筑双年展:能否走出经济困境?

(2006-09-25 09:41:07)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林播 北京报道

 

填“窟窿”

 

          200692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两年前以民间形态发起的双年展,今年提升为官方展览,由建设部和文化部共同发起,讨论的主题贴近国际形势,更多地关注城市问题。

          双年展组委会设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C2层,记者看到办公室贴的几张展览区位示意图,分别写着瑞士、意大利、丹麦、德国等国家的名字,以及国际设计公司、国内本土建筑师王晖、李小东的名字。据组委会秘书长罗丽介绍:“这一届的展览规模和上一届差不多,50多家设计单位,大概是一万平方米左右,国际、国内比例各一半,上一届的参展单位都是免费的,这一届都是有费用支持的。” 建设部关于本次展览的建办函[2006]2号红头文件中明确规定,本届展会经费采取收取展位费和企业、机构赞助等形式筹集。

          上一届双年展因为100万元中国美术馆的场地费,让组委会非常被动,幸亏有今典董事长张宝全的及时赞助,罗丽说:“上一届还是亏损了400多万,但是今年这个负值将不会再增大,如果要让双年展持续良性地办下去,还需要很多人支持,下一届,或是再一届才能把这个‘窟窿’填平。从商业上来讲,第一届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这件事情不能用经济是首位来衡量成功与否,从民间发起和推进,成为现在这样一个状态,我并没有认为是不成功的表现,可能是站的角度理解不一样,因为这件事情一旦发起,这个价值远远大于400多万的价值。我们希望这届不是一个负值的增长,能够在第三、第四届整体赢利。”

          有建设部专家说:“学术的操作方法,最后在运营方面都会遇到很大困难,一般商业性展会都是两三天,像双年展这种带有学术性质的展会要持续十多天,供大家交流,这次因为受到建设部、文化部的重视,合理要求参展单位承担一定展览费用——因为组委会也要给国家博物馆场地展览费,这也是合理的。”

 

搭建一个持续的平台

 

          “做这件事情的确很难,但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有很多人在支持这个工作。我们现在还在做一本国际建筑观察的杂志,想通过这个载体推出我们的理念,有很多的国际建筑界人士在帮我们做这件事。如果我们没有理念,可能做下去就会很困顿、贫乏。”罗丽说。

有专家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到了这个阶段,必须要产生这样一个平台,就像画廊博览会一样,可以是正式的艺术商贸行为。中国建筑在这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平台的话,对世界也不好交待。”在很多人看来,觉得上一届从民间发起的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是一个对政府的推动和刺激,这一届能够得到建设部、文化部的支持,是有可能良性发展的开始。

           本届双年展中有一个重要项目是关于山东泰安的规划样本,罗丽表示:“请8个国际资深专家来诊断泰安,通过泰安来进入,引进国际上优秀的环保、环境、城市管理、土地开发等经验,来分析一个城市,考量中国城市未来的建设,因为太多的城市千孔一面,我们想解剖一个麻雀,来医治城市疾病。”罗丽也表示,对于这个项目,要共同搭建一个桥梁,泰安市政府是有支持的。

           多位建筑师表示:“上届的瑞士馆做得非常好,几张建成的效果剖面图,让观者花很少时间,就能通过视觉来解决问题。上届的学生展很失败,根本没有人花时间一个一个去看,这届应该吸取上届的经验,千万不要把青年学生作业放到展览会上去,字不要太小,要预算参观展览的人的时间,研究出展览展出的形式与效果,要能够引起反响,否则走马观花就没有效果了。”

           两年前因为某些缘由,退出展览的几位中国建筑师,今年也将以不同形式参加展览,张永和将带学生参加,崔恺的展览也将在主题馆出现。罗丽说:“大家的目的还是希望把事情做好,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矛盾都会化解,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将参展的建筑师王昀向记者表示:“这是一个中国建筑艺术界的盛事,是一个可以广泛和国际交流的平台,而且在建筑展览历史上,是中国惟一一个可以定期举办的展览,作为中国建筑师当然要支持。但是要准备资料、布置展览,时间非常紧张,而且现场目前正在举办印加的展览,所以还不能进入。中国举办的双年展不仅可以让国内设计界了解国际的动态,也可以让普通老百姓去参观,因为普通的市民是不可能去威尼斯、圣保罗看展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