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晓伟 北京报道
9月7日的2006中美地产金融高峰论坛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偌大的人民大学逸夫楼第一中央会议厅台下的听众席基本座无虚席,而前几排的嘉宾席却寥寥无几,坐着的也大部分是论坛的主办方。
嘉宾的缺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此前几天,外管局和建设部刚刚出台了对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管理的细则,这是继六部委首次设限外资投资房地产以来的又一轮政策攻势。
会议的主办方告诉记者,在敏感时期,许多拟邀嘉宾都不愿意发表任何看法。在强势的政策面前,海外基金以及拟与外资对接的国内房地产商集体失语,这直接导致原规划两天的论坛压缩为一天。但不敢说话的背后,多少还是有些更深的东西让我们注意。
由于嘉宾的谨慎,此次中美地产金融论坛几乎变为一场美国房地产金融的单边演绎。纽约大学房地产学院院长、主管纽约城市建设的前纽约市第一副市长Kenneth
Patton,美国纽约大学房地产学院教授劳伦斯·朗瓦等专家不厌其烦地在介绍美国房地产金融历史的时候,用同样的口吻唱好中国房地产金融的未来发展。
Kenneth
Patton表示,美国房地产金融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太过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整个地产经济出现了崩溃的状况,在危机的促使下,CMBS和REITs等产品应运而生。而现在,中国房地产业已经走到了美国90年代初的轨迹,房地产正在遭遇金融发展滞后的掣肘,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创新已然成为国内房地产相关利益链条当务之急的必修课题。
在劳伦斯·朗瓦看来,中国并不需要重新创建新的房地产金融产品,目前已经有许多运行很好的模式,中国只要结合自己的实情利用这些现有的模式走一个捷径。他同时认为,与其让政府来干涉还不如让市场自己来调整。比如,他认为中国迟迟没有出现在发行REITs国家的名单中,政府不愿放弃税收收入减少的损失是一个原因,“市场应该由其自身来调控。”
但是劳伦斯·朗瓦并不否认政府在房地产金融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因为即便在美国,其针对房地产市场所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都是在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急需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与发展多元化的金融融资体系。此外,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和法规不健全,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完善都成为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推出的掣肘。
几乎是一年之前,类似的演讲并不鲜见,而此刻中美专家的此番演讲可以看成是一年以来的延续。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讨论,中国毕竟有了成功的CMBS和REITs等产品可以把纸上谈兵拉入实际的案例宣讲之中。
无论如何,在不明就里的观众心里,还是很容易把此次论坛看成是美国地产金融发展史的一个布道。而主办方也宁愿将此次论坛定位为一个学术的探讨。回避成为主办方、外资机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共同的潜在音符。
此次论坛正是政策主导下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的一个缩影。而房地产金融市场体制的完善也不是一两天所能解决的。看起来,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还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