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不应缺乏关怀

(2006-09-19 11:30:50)
分类: 城市人文
城市不应缺乏关怀

据《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实建  报道
 
           我国各地城市流动人口的聚居状况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就已经提出:“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必须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收入的不均衡发展,各阶层群体间的差异所带来的隐性社会矛盾明显加大。如果不能较好地妥善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新移民的居住问题,随着低收入人群和城市外来人口的不断积聚,来自城市社会底层的居住需求压力将不断增加,并且将有可能转变成为城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以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在进入城市的新移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缺乏技能而只能够从社会最底层做起的人。他们原来怀抱对于城市和机会的憧憬而来,起初一定是无助的和盲目的,只能够仰赖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有限的努力。由于缺少钱而只能寄居于最低廉的住所,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则必须寻求社会庇护,没有一技之长的就只能够从事报酬少而又缺乏保障的工作。对大多数外来人口来说,纳入城市社会的过程是相当缓慢和痛苦的。同时,身处陌生环境当中的他们,往往还会由于城市的冷漠、阶层的隔膜而感到在这里只能够听从未知命运的安排,难以找到凝聚力。但是现实表明,新移民进入城市所带来的推动性作用、付出和贡献总是被人们忽视。
            在大多数城市里,城中村与流动人口之间已经形成了自发的、紧密的经济关联和供需关系,两者的生存需要成为城中村能够保持稳定的基础,城中村与流动人口,以及城市社会之间的整体利益将会联结在一起。因此,仅仅靠强硬措施已难以控制这种无序和混乱的局面。
            运用现行法律对城中村进行清除的方式并不现实,自上而下地推行城中村改造的效果也很有限。而且,缺乏关怀的具体规划也会导致大部分没有选择余地的新移民不得不挤进城中村。在一定的时期内,作为城市社会底层的低收入人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而这个改善的时间过程会是多久,可能还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其间的各种变数更是无法预料。
             对于新移民进入,城市应当采取带动而非拒绝、顺应而非排斥的态度,不要放弃城市新移民和急剧增加的人口。城市规划和各类部门都应当正确对待城市人口剧增的现实和未来,关注城市新移民包括农民工的居住状况、未来的聚居形态和聚居方面的保障和完善的政策,进而确定和保护他们在城市当中的地位和应有的权利。
顺应民意的政府应该敢于反思和检讨,敢于面对新移民人口增长和聚居的未来发展等现实问题,城市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城中村所具有的生存能量和自身的发展动力,在尊重其建筑产权和未来的发展余地,兼顾各方利益和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对城中村所属土地进行整理,研究确定适宜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城中村土地利用和开发机制、城中村的改造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通过制定能够体现实际关怀的新规划而推进改造。在进行物质空间更新和规划的同时,还应当关注社区制度设计,借助文化规划对管理模式和居住模式加以更新。同时,合理地设计和安排城中村改造后所能产生的长远的利益分配制度,制定使其能够纳入并适应城市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也是关键。
           但是,各地城市是否考虑到了或者真正能够从思维观念上贴近外来人口,并且在空间用地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给予落实和解决呢?一些城市在编制本地住宅建设发展规划的时候,只是按照现有的城市常住人口作为统计基数和规划控制条件,却没有充分考虑和预估到未来外来人口的连续增长,缺乏对城市新移民生存能力和实际需求的研究。由此,基于并不准确的人口增长数据的新规划,将会在不长的时间内依然面临居住形态、空间布局、城市管理和各类设施的承载力等方面的难题。
            从长远来看,这种没有把城市外来人群不断增加的趋势纳入到城市住宅发展之人口预测当中的思维方法和规划措施,将会对未来进入城市的人口及其居住形成排斥。在制度方面,没有为其留出必要的政策空间,而在技术性的城市规划等层面,城市的各种资源配置存有一定缺陷。其结果是:不能够对新移民的城市居住空间给出合理的规划安排,关注的程度也不高,对于新移民聚居状况的关怀也会流于淡漠。
           国家要求各城市必须在近期开展编制的住宅建设发展规划。在当前城市住宅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规划应当成为一次重要的政策提升机会和规划视野的转折点,增加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关怀的规划内容,奠定城市关怀的政策和空间基础,维护城市的空间正义和公平聚居。
          住宅建设发展规划的前期调研应当将城市新移民的居住现状和未来增长等数据考虑在内,主动关怀城市外来人口的聚居现实,从实际出发,科学论证外来人口未来的聚居问题和解决方案,合理地,积极突显城市空间政策的公平性,建构和谐的聚居形态。确定在近期给予安排,于远期适时改善的具体步骤。同时,利用编制和研究住宅建设发展规划的机会,向全社会进行公示本项规划成果,通过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使得城市居民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到新移民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争取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关注和民众支持,在全体城市社会成员当中树立人文关怀的共同意识。
           如果我们的城市能够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引导和构建具有包容性的聚居形态,而不仅仅能够为城市博得一个好名声,便将会改进自身的吸引力和适宜性。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社会期盼,也符合城市化战略与城市良性发展的目标。
 
(作者为知名建筑评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