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詹正凯上海报道
“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我们希望通过下半年的磨合和运行,找到里面的弊病,更加清晰地把握从经营一个媒体上升到经营整合上海媒介,这个过程我准备花三年时间。”9月5日夜晚的上海陕西南路城市酒店大堂吧,坐在记者面前的许仰东说到兴奋时,双眼发亮,脸上充满着智慧的笑容。
透过玻璃窗,对面高高的围墙后就是近来外界聚焦的马勒别墅。秋雨淅沥,从玻璃幕墙上细细密密地流淌下来,一如这些年来上海房地产行业的起起落落。
对于即将登场的“地产星空”,许仰东寄予了太多理想,这也是他15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思索、实践、大胆创新之后的一个结晶。
如果把他这15年来苦心经营的几个平台做一个梳理,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许仰东地产媒介发展的思路轨迹:最早的文汇报房产周刊模式,解决的是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荒岛工作室模式,解决的是房地产整合营销问题;“地产星空”模式,解决的则是媒介生存发展与行业的共生共荣问题。
透过这第三步,许仰东的地产媒介事业完成了凤凰涅磐般的重生。
房产周刊:缔造地产媒介的开端
1994年底,文汇报在全国省级媒体中率先开辟了房地产周刊,这在当时仍有浓厚“重政治、轻经济”的报纸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然而仅仅一年之内,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纸也先后开辟房地产相关版面,“报业经济”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
而其间艰辛,只有亲身经历的许仰东才能充分感受到。
时势造化人。
作为上海新移民的许仰东,在结婚生子后一家三口与岳父母挤在一套21平方米的老公房里,解决住房困难成了他的头等大事。
“而按照文汇报的分房标准,我当时排在40多位,要等我们俩年龄之和达到65、66岁的时候才能分到房子。”许仰东说。
爱好写作的许仰东不得不每天深夜一个人坐在卫生间的马桶盖上,在膝盖上反着放一块搓衣板写稿。
机会来了。1992年,文汇报办公楼旁拆迁居民物业,动迁房源困扰着报社。最后报社领导决定,谁能在一个月内找到10套动迁房源,就奖励一套职工住房。于是许仰东主动请缨,用了27天时间,每天泡在宁波路上的二手房超市和长乐路上的“房屋自由市场”,经过多方探访、谈判,最终解决了10套动迁房,也得到了报社奖励的一套14.7平方米的一室户。
而就是这套小房,许仰东在随后又透过以南换北、以新换旧、以好地段换差地段的方式,5次转手,换回了一套74平方米的三房一厅。
正是这段找房源与多次换房的经历,许仰东充分体会到当时房地产信息非常不对称,也同时让他感受到这个产业的萌芽状态。从这个时候开始,许仰东就在思考,报纸是否可以与地产经济相结合,并初步有了创办房地产周刊的想法。
1994年,许仰东完成了从要闻部的新闻编辑到广告部的策划人员的角色转变。“曾经在文汇报做过广告部副主任,去体会报纸广告业的一种基本模式,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坚定了要办一份房地产周刊的信念,他找到了当时的总编辑石俊升做了一次长谈,汇报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得到领导的支持。
以文汇报当时在全国的影响力,任何新的举措做不好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总编并没有当场做出答复。但几天之后,许仰东被总编找去谈话,建议他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明确告诉他,报社不太可能给予他太多资源,一切都要靠自己。
即便是这样,许仰东也看到了希望,他在短期内跑遍了上海房地产企业。出乎意料的是,当时上海最有影响力的5家房企老总都向许仰东表示了最大的承诺,其中4个老总都打电话给总编表示支持,报社内部大为诧异,从而觉得可以做。
1994年6月下旬,许仰东只身赴京寻求政府高层的支持。当时的建设部部长侯捷听取许仰东的汇报后,对这份即将出世的中国第一家省级媒体主办的房地产周刊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亲自题词做序。中房上海公司总经理殷有田还为即将创刊的房地产周刊撰写了头版文章。
一切内外资源整合有序,1994年12月,文汇报房地产周刊开始试刊,许仰东任周刊主编,隶属经济部。月底,创刊号正式问世。
当时文汇报在上海的市场影响力排在第三,但房地产版面受欢迎程度却令人诧异,市场、行业和读者对信息的追捧让许仰东的4人采编队伍基本上全年都没有休息。此后的两年中,许仰东骑着一辆花尽当时全部身家买进的二手摩托车,跑遍了上海每个新开楼盘。从1994年文汇房地产周刊创刊至1999年底他下海离开为止,五年中,他平均每天至少接触3~4位房地产老总,采访过的老总至今还能回忆起来的就有1500余人。
“媒介与业界是同步发展的。”当时,房地产周刊的发展阶段正是上海房地产业的迅速扩张时期,每年有四五百家到1000多家房地产企业进入市场,许多外来企业冲入上海。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阶段,许仰东仍记忆犹新。
这段辛勤耕耘的经历也带来了厚重的回报。
1999年5月,文汇报房地产周刊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创刊五周年大型纪念活动,那次仅企业界就来了500名老总。上海市房地局、市规划局、建委的主要领导悉数到场,就连当时主管城建的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也全程参加了活动。原建设部副部长杨慎也专程从北京赶来祝贺。
“这种盛况此后多年再也没有过。”许仰东很自豪地说。而这个盛典的操办者仅仅只是许仰东和他的4人采编队伍。
从缔造地产媒介以来,那是他最开心的一天,它是房地产周刊发展史上一个造势的巅峰,而也正是这个时候,许仰东却坚定了转型的想法。
荒岛机构:房地产整合营销的平台
1999年12月28日,上海希尔顿酒店。在业界朋友的支持下,许仰东的荒岛工作室和上房集团不动产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选择离开文汇报,创办荒岛工作室,许仰东从一个传媒记者转变为一个策划人,他经历了很长的思考。一方面是房地产周刊平台的限制,无法为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是个人价值已经到了一个必须重估的时刻。
这期间,两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一件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王志纲辞职下海,操刀广州碧桂园的营销策划获得空前成功,也开创了一条传媒策划人的新路。另一件则给了许仰东重新衡量个人价值的机会。1999年初,许仰东受托为当时中远集团和上海置业合作的绿洲城市花园做策划案,他策划了主题为“投入阳光绿意的自然生活”的开发理念,结果该项目销售异常火爆,销售速度远高于周边楼盘。两家老总徐泽宪和施建非常满意,提出要给他30万元策划费,那一刻许仰东非常震惊。他从没想到,同样是爬格子,对方给的报酬居然是文汇报稿费的100倍。当时由于还没有正式离开文汇报,在新闻纪律的约束下,他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
在文汇报房地产周刊创刊五年盛典的开幕式后,许仰东因此前劳累连续胃出血三天,致词后走下主席台就立刻被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许仰东冷静反思了这些年走过的路,对未来发展有了清晰的规划,出院后他坚定提出了辞职。
“他很精明,能力非常强,他的离开至今都是文汇报的一个损失。”许仰东的旧同事、文汇报的一个部门主任说。
创办荒岛工作室,给了许仰东左右开弓的机会,他第一次可以在自己操控的平台上施展身手,并迅速整合资源,打通了房地产营销及媒介运作的整个产业链。随后几年,将荒岛工作室发展成荒岛联合机构,从最初单一的策划业务,发展到营销策划、房产开发、信息发布、市场研究四大板块,具备了集团企业的雏形,并在南京、重庆、杭州、合肥、芜湖、青岛、南宁、柳州等11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从一个编辑记者转身为策划人、研究者、媒介运营者、商人,许仰东成功地打造了一个多面手的形象。业内评价他为“集媒介运行、学术研究及市场营销于一体”。
对此,许仰东特别感谢大学时代的陶顺良老师。他送给了许仰东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句话影响了许仰东此后的人生观。
陶老师说,你要做到“诗人面前是将军,将军面前是诗人”。意思说,做任何事业都必须嫁接一些东西,跟将军一定要谈诗歌,跟诗人一定要谈打仗。一个人有左手右手,你既要会用左手,也要会用右手,一个人的两只手都必须派上用场。
陶老师当时还举例说,三岁孩子就会写字,他的一点一横写得都特别好,但一个完整的字他写不好。这讲的其实就是整合,孩子的组合能力还不行。这句话也让许仰东在多年之后悟出另一番价值:整合是要有条件的,需要融入很多东西。
“这句话影响了我很多年。”1984年大学毕业时老师的话至今仍让许仰东感激不已。
在荒岛工作室运行之初,许仰东仅仅是想做些房地产项目的策划。但很快他又开始重新整合传媒资源,最初是收编了一份地产杂志,旋即于2001年又开始运作解放日报“住宅消费”周刊。“那时候工作起来非常疯狂。”许仰东坦诚。
在此期间,许仰东开始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如在解放日报开通了第一班购房直通车。“当年影响非常大,直通车到每个区,都有区长接待。”许仰东说起这些非常自豪。并且在2004年的住交会上第一次在文汇报历史上推出了100个版的地产版面。
在整合营销策划、市场研究和媒介运营的荒岛模式攻城略地的时候,2005年,一帮深圳人杀入上海,开始用全新的媒体营销模式经营新民晚报地产版面。
2005年,上海市场上南方模式与上海模式的碰撞,是许仰东受到巨大教育的阶段,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平台磨合。南方的运作模式更细化、更深入的服务和营销理念,包括对版面的大胆使用,一夜之间改变了上海地产广告营销业的游戏规则,冲击之大可想而知。竞争对手甚至跟一个楼盘达成协议,不要广告费,而是透过他们的营销理念促销楼盘从而获得销售提成。这种超越媒体日常运作思路的做法一度令许仰东感到非常惊讶。
而近两年来,上海地产媒介整体的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乎没有人考虑平面媒体的整体市场,只是各自通过一些细小的行为,尽量把自身的利益提升一些。市场竞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许仰东又开始了新的思索,一个全新的整合思路浮现在他脑海。
地产星空:搭建上海地产媒介整合平台
2006年注定是上海房地产市场整合年。
宏观调控政策趋紧,上海地产业内部也适时地举起整合大旗,在上海房地产的两大巨头“上实整合城开案”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小开发商抛地之后的悄然消逝。地产业的兴衰起落,对完整经历了上海两大地产周期的许仰东来说却是机会——地产媒介整合的机会来了。
“以前的报业集团的整合也是媒介的整合,那是一个大整合,我们的纵向整合必然带来横向的整合,地产的经济平台和作为地产周刊的媒介资源,这两块纵横交错的地方,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分久必合。”许仰东为此做了一份12000多字的报告,提交给上海市有关领导。
该报告分为四部分,回顾上海10年来媒介发展过程,梳理现有媒介的经营方式,罗列现存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媒介整合。
许仰东把他设想中的整合分为几个步骤来走,首先这种整合是跨报业集团的,相信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他的报告发挥了作用,市里分管领导从中了解到当前媒介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一步已经得到了解决。”正是这点给了许仰东极大信心,政府的立场是媒介整合的一个重要推手。
其次,整合目标需要形成一个主题和萌芽,必须在一个点上得到突破。今年9月15日将全面亮相的“地产星空”就是这样的一个架构,它包括网站改名、杂志创办,几家报纸的地产周刊统一名称,一个小的模拟状态即将形成。从“地产星空”架构,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未来媒介整合的市场,就是从媒体自身的整合,每家不需要做同样的事情,各家地产周刊都可以丰富自己的个性:解放日报是党报,整合品牌地产为核心的资源,晨报、晚报以市民服务为核心的,早报做高端地产,文汇报做文化品牌的地产,青年报做青年地产,地铁报做轨道房产。
“只有相对专业的运作,把媒介的个性发挥出来,广告配比才会相对合理。”许仰东认为。而现状是目前上海的几家主要媒体的地产广告业务分布在7个公司底下,“7个团队都在重复做着一样的事情,造成了媒介成本的高企”。这样持续下去,媒体的总量是不变,经营成本会越来越高,它的收益会继续降低。
这就要求整合和梳理媒介的资源。许仰东对此很清醒,根据他的测算,目前上海地产媒体总的运营费用大约在9000万元左右,还不包括其他的运行成本,经营成本要占到媒介收入的20%,这一块只有整合才能带来效益。许仰东认为,目前他跟晚报的运营成本就占了4500万元,而实际上只需要再加500万元,就可以把两个平台运做起来。
“我们现在不缺想法,而是有了想法之后的执行力。”许仰东认为这是“地产星空”成立之的专题。
在整合平台之后,许仰东认为第三步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他相信以“地产星空”这样的平台一定能吸引很多人的加盟,甚至包括是竞争者。许仰东对此抱着一个包容的心态,他甚至在设想中的“地产星空”模式中包容对手,完成一次整体意义上的飞跃,以上海的运作模式+南方的服务理念,为下一步的市场拓宽打好坚实的基础。
“与广州相比,上海纸媒地产广告市场,远不止今天的6个亿,也许整合之后的市场是12亿元,甚至更多。”对未来许仰东非常自信。
而在内容的层面上,“地产星空”将会有10个全新的选题报道。
“上海的地产周刊已经沦为了‘丙方’,人家出20个版的广告就可以指挥我们周刊怎么做。”许仰东对此充满反思,目前上海的地产版面基本上没有老百姓要看的内容。
他认为,一定量的新闻传播是不可缺少的,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版面来做好报道,否则就是短期的。他准备花三年时间做好内容,把广告版面和内容版面都做好了,媒介对地产市场的服务就有了。
对于这种整合会不会走向垄断?在许仰东看来,整合和垄断性质上完全是不一样的,整合不是垄断,整合是需要题材的,需要有业务资源去释放题材。而垄断只是为了控制客户资源,去卖资源的非增值价值。房地产企业是这样,媒介也是这样。而“地产星空”的做法是通过整合,用规范的思路、强大的团队,去想办法拓展上海平面媒体的容量。
而“地产星空”是许仰东从100多个名字中挑选出来的。“它具备包容一切的意义,既能平衡各家地方媒体的角色,也便于今后更好地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许仰东提出了整合性经营、服务性经营和专业型经营的理念,把“地产星空”作为将来打理和整合这个平台的龙头。
而在几天前一次聚会上,易居中国的总裁周忻打趣说:“南方人的竞争法则是你死我活,上海人的竞争法则是共生共荣”。共生共荣,这或许是“地产星空”最好的注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