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楼德升青岛报道
绵阳,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也许是一个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地方。但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对其感到陌生,因为整个90年代,“长虹”电视机以其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将人们的目光积聚到这个位于巴蜀之地的小城,“长虹”也成为推动这一小城经济腾飞的加速器。
青岛,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只是旅游胜地的象征。但今天人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则是中国名牌产品的集聚地,“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等著名商标已使青岛在中国的产业地位大为提升。在今天的中国,名牌企业和城市的关系变得如此密切,名牌集中的地方,也自然成为了国内外所公认的经济发达地区。
营造品牌城市
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否和这个城市能否培育出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的企业家直接相关。一个大企业家能造就一个大企业,而一个大企业就能造就一个城市,青岛的海尔、海信,顺德的科龙,绵阳的长虹就是例证。不仅如此,优秀的企业家还是城市经济的发动机和孵化器,它不仅能改变一个城市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价值取向,并且能够克服传统惯性,引导政府建立起新型的、适应企业竞争需要的现代思维模式。
品牌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城市财富。品牌使我们发现了城市的商业价值,因为城市的真正价值实际上源于城市价值活动的外部,存在于城市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头脑中。
有趣的是,品牌价值是无形的,其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能够使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成为城市的潜在消费者并且为城市创造形象、信誉和声望,品牌价值还在于其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和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城市的竞争力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力。
全球化正在加速中国的城市转型。中国城市已经从过去的“建设城市”转向“管理城市”和“经营城市”。经营城市正成为城市非常时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但是,究竟如何去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主体是谁?是政府,还是企业?政府不应该成为经营城市的主体。经营城市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应该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更自由的空间,让企业家去经营城市。
企业是城市活力的灵魂,企业家贡献率是影响城市活力的重要元素。就在人们对城市竞争力、城市定位缺乏足够认知度的同时,城市品牌营造却像萌发的种子一样在全国遍地开花,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域,更是一个巨大的商品。
著名的城市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小组的负责人倪鹏飞指出:“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商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把它当作商品来经营。首先强调的是它的质量,这里所指的就是城市的投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只有将质量提高后,才会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和消费者。”
“在城市品牌的营造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收益。政府可以吸引资金,开拓税源,企业可以获得利润,市民则能够享受城市品牌营造所带来的城市环境等。”倪鹏飞说,有权利就会有义务,在城市品牌的营造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市民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那么它就应该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城市的经营权、组织权。当然,它也可以将这些权利委托给企业来执行,让企业作为城市经营的主要载体。这就是为什么像青岛等这样的城市,企业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品牌,投资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加深对城市品牌的认知,而市民的一言一行是城市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义务维护好这个城市的形象。”倪鹏飞解释道。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强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好坏,并不是看你的城市化率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实现城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一般有三个标准:第一,城市能否创造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包括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居民收入。第二,城市能否为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生活。这不是看城市里大楼修了多少,广场修了多大,而是要看这个城市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多少。有句话叫“生看教育,病看医疗公共卫生体系,老看社会保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城市能不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遇。
青岛经验
青岛市副市长罗永明表示: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创建“金花”产品到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品牌经济,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引导、运用市场的手段,社会的力量由点及面加以推动,不断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强品牌企业技术改造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造就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极具实力的大型名牌企业。
目前青岛的品牌经济开始呈现出高水平、多元化发展态势。海信集团2005年自主研究出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海尔集团2003年、2004年连续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青岛市除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强企业——海尔之外,还拥有全国驰名商标15件,中国名牌产品44个和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5个,这些奖项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品牌战略的实施不断提升青岛的城市形象。
城市品牌是良好城市形象的缩影,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塑造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且可以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以此促进招商引资。
品牌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品牌经济是青岛经济的支柱力量,以海尔为龙头的10大骨干企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2003年,品牌经济总量约占青岛全市工、交、商、贸四大类企业营业收入的6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脊梁。
品牌树起了城市的形象。20年来,青岛在蓝天碧海、红瓦绿树之外打造起了另外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品牌。海尔、青啤等国内外驰名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品牌的卓越代表,从工业品牌到服务品牌,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品牌不仅是物质的,也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内核,提升了青岛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水平。可以说,青岛的城市品牌是由青岛的企业品牌树立起来的。
品牌带来了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在青岛生活,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啤酒等等一大批品质卓越的青岛出品的品牌,营造了高品质的购物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提高了百姓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20年来,在青岛方方面面的变化中,品牌的影响无处不在,难以估量。
从青岛市出台《1984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拉开了青岛工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序幕开始。青岛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开展创建“金花”产品、90年代实施名牌战略、到本世纪初发展品牌产业打造品牌城市三个阶段的发展,品牌经济逐步升级。20多年间,青岛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再从品牌集群到品牌城市,实现了品牌飞跃。
在今年国家设立的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评选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又在仅有的三个获奖产品席位中荣获两席。品牌带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去年,青岛获得了2004年度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
“品牌经济战略已被公认为打造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青岛走的是一条“名牌战略+自主创新”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
从21年前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技术生产电冰箱单一产品,到后来消化吸收再创新生产96大类、1.5万多个规格的海尔牌系列家电电子产品,多年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使海尔获得了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一个“中国名牌”、第一个“全国质量管理奖”,并率先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的世界名牌。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成为惟一入选的中国本土品牌。
要实现青岛创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品牌经济将发挥重要的载体作用。
企业与城市共赢
寻找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坐标,做到企业与城市共赢,青岛建设集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青岛建设集团为山东省第一家拥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自1983年进入国际工程市场以来,先后在亚洲、非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对外贸易业务,其海外开拓业务已连续3年保持过亿美元的营业额。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青岛建设集团发展也渗透到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当中。如果以1992年城市行政中心东移,2003年大青岛城市规划出台为标志,可以将解放后的青岛的城市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找到青岛建设集团的身影。
在1992年之前,作为计划经济下的建设代表,青岛建设集团几乎参与了青岛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方面,承担了诸多的城市建设项目,譬如汇泉湾广场的黄海饭店是当时全国的第三高建筑。在1992年以后,青岛加快了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这是青岛城市发展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也使青岛的城市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青岛建设集团不仅仅承建了城市东部的第一楼——青岛市政府机关办公大楼,还给青岛留下了一批标志性的建筑,包括流亭机场的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广播电视中心、颐中体育场等。
2003年青岛市提出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城市发展框架,这也是青岛建市以来最大一次调整,由半岛型城市演变为海湾型城市。青岛建设集团不仅承担了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基地的建设任务,而且参加了百年老街中山路的改造,承担了青岛东西快速路二期工程建设,机场三期工程建设。青岛建设集团在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成长,从2002年到2004年,青岛建设集团的企业规模迅猛增长,相当于两年内又建了一个“青建”。
青岛建设集团总经理杜波表示:集团的成长是与青岛市的城市发展同步的,自上世纪90年代,青岛建设集团按照青岛市实施名牌战略的部署,积极的争创品牌。初期通过抓精品工程,创产品的质量品牌,此后通过质量品牌不断带动企业其他品牌的提升。目前在产品质量方面,青岛建设集团已获得了十余项“鲁班奖”和100项以上省级工程奖,在技术方面它有多项的核心技术,并引进了院士开展工作。
2003年,青岛建设集团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并于2005年获得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这也是青岛继海尔、海信、青啤等之后,5年来第五个获奖的企业,也是中国建筑行业仅有的获得此奖项的三家企业之一。在未来企业品牌的发展上,针对青岛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青岛建设集团在2005年提出了“1123”发展思路,确定了成为一个顾客满意、员工自豪、公众尊敬的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建设品牌企业的目标。从战略上,与青岛市的发展进行了对接。
同时,青岛建设集团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诚信敬业,创造卓越,合作共赢,和谐发展”,这与青岛市的城市精神“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相统一。青岛建设集团还确定了进一步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目标。
借助城市品牌的国际化来实现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是青岛建设集团的另一个选择。青岛建设集团从1983年就实施海外战略,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国外经企业30强。
目前,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据估计国际建筑市场总体规模基本保持在年均3万亿美元的水平之上,预计在2010年之前世界每年将有2000多亿到3000多亿美元的国际承包额,机遇很大,青岛建设集团将继续按照青岛市“六大特色”要求当中“开放特色”的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青岛是个品牌城市,有海尔、青啤等众多知名品牌,希望青岛建设集团也能成为其中一员。杜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