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刘辰 报道
在温哥华最新开工的一个住宅项目中,开发商骄傲地宣称他们在倡导一种“没有折衷的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具备吸引人居住的一切优势和其他城市想要的东西:安全、活力、市中心的繁华、娱乐项目的丰富……几乎每个小时都让人有兴致享受生活。
从远方看,特别是从空中看,温哥华的市中心无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的市中心:林立的高楼聚集在一块小小的半岛上,密集而狭窄。然而从近处看,才会发觉这个城市与其他地方的不同:鳞次栉比的大楼全是公寓,这里的市中心竟几乎完全是一个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居住区。作为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拥有58万人口,其中10万人居住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中。
温哥华地处地广人稀的北美,却与香港和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形态和居住密度极其相似。尤其在过去15年间,温哥华的居住模式变化翻天覆地。从1991年开始,温哥华市政府重新制定了城区划分法律,为了吸引居民往市区迁移,他们提出了自称为“居住优先”的规划政策。且不论这种与“扩散型居住”概念完全相反的“居住优先”政策本身对错与否,至少,温哥华此举让很多20年前来过这里的游客在20年后故地重游时,竟发现它的变化大得难以识别。
反扩散规划
“居住优先”概念由温哥华市中心规划主管拉里·比斯利提出,尽管他在拉斯维加斯长大,却誓要建造与其完全相反的城市空间。同时,作为简·雅格布的信徒和“新都市主义”的研究者,比斯利热衷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他尤其不赞同上世纪50年代风行的扩散式的“浪漫郊区生活”。
温哥华有美丽的景观,这里有山有海,很多亚洲人特别是香港人在此居住,他们大多习惯于密度极大的高层住宅,因此对“居住优先”一说十分理解和赞同。从某种程度来说,“居住优先”也是温哥华本地此类需求旺盛的结果。
当公寓在温哥华半岛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比斯利又提出,市政当局应该从想要继续建造住宅的开发商那里得到让步。于是他提出了提高建筑许可的交换条件,这使得温哥华的建筑许可资格控制比美国城市更加严格。比如开发商会被要求在住宅周边建造各种公共设施,例如公园、有水边步行道的社区中心和儿童看护中心等等。这是“居住优先”的概念核心,也是一个双赢的政策,它给住宅地产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同时也给居民带来实用的公共利益。在比斯利的描述中,理想的市区形象应该以强调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拥挤程度适中。他还采用立法的方式,鼓励在新住宅开发中建设“绿色空间”。
温哥华的摩天大楼与其他城市也不一样。它们大多细而高耸,以避免损害城市天际线的美感。所有住宅都必须从人行道退后若干米,这样不会影响街道的宽度,行人仰望时也不会感到太累。步行于整个社区时,更感觉像在一片绿色的森林中穿行。
十年前,高层建筑只有寥寥六座。而现在已经有上千座,比斯利对此感到得意,他说:“我们把都市生活和居住生活都结合在了街道上。”
寻找住宅与商业的平衡
但对于“居住优先”,温哥华实际上是有折衷,甚至是有妥协的。市区对居住在下城公寓的居民来说,俨然成了一块牢牢吸住他们的磁铁。传统服务包括商业中心、公司雇佣、工作位置安排等等很有可能因此停止。尽管企业还没有完全逃离温哥华市区,在去年这些企业提供了7.7万个工作岗位,仍然是整个温哥华地区排名首位的工作雇佣中心,但这个数字正在逐步下降。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岗位的数量却在倒退。
尽管政府过去不肯承认,住宅排挤商业地产却是不争的事实。商业地产占温哥华目前税收基数的40%,它们比住宅资产以更高的比率纳税,同时服务成本更低。但如今天秤向公寓住宅倾斜,商业负担增加得更多。温哥华市长苏利文对这种情况公开表示过担忧,他认为商业地产负担了太多税收,应该得到重视。
如果温哥华市政府与开发商纯粹地经营住宅地产,税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面对一个仅以住宅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家汤姆·赫顿对过去一个世纪人们对“市区人”的定义表示怀疑:“所谓市区人,应该是指白天在写字楼工作的职员、零售商场的顾客、外来旅游者和适量的居民,这些人按照比例结合,才能创造出市区的活力。但现在商业和写字楼的比例正在减少,并有消失的危险,那么,只剩下居民时,这里的经济活力将从何而来?”
其实几年前在温哥华并不缺乏愿意进驻市中心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也没有多少空间提供给他们,导致建筑场所大部分被住宅占据。几年前,温哥华半岛还曾经有一些空间被认为适合于商业开发,但它们接连被建设为住宅。
一位政府官员申辩:“温哥华不是夏威夷,也不是任何一个旅游区。这里仍然是加拿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和银行管理中心。”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政府应当小心,尤其现在市区住宅开发量如此庞大,很容易就会令整个城区都变成住宅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