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的建筑表情

(2006-07-31 15:57:16)

青岛的建筑表情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林播 青岛报道

 

青岛建筑的视觉图腾:红屋顶

 

       1913年的《香港每日新闻》对青岛这样报道:“从海上眺望青岛城,只见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风光之中。这景色简直就是德国的一个小小剪影,这剪影在移植过程中变得愈加完美。”这种完美被康有为用中国方式表达为“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他还在1922年买下今福山支路5号的德占青岛初期旧提督楼作为居所。

       啤酒、蛤蜊、海滩都算得上典型的青岛符号,但是放在建筑语境之下,青岛老建筑中的红瓦、黄墙、柱廊、山墙、塔尖、蘑菇石基座、花岗岩嵌条才是独特的青岛符号。100多年前,在环山面海的青岛湾畔,小渔村嬗变成为滨海城市之日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已经成为了青岛城市视觉图腾。

       相比别的城市,青岛的建筑普遍都不是很高,体量较小。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是不同局部的红屋顶,有的红色琉璃瓦还装饰在顶层的窗户上。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新教学楼刚刚建成,用了青岛传统的红色符号,却是彻底的现代风格建筑。负责这个大楼设计的郝赤彪教授说:“如果说青岛建筑有一根线延续到现在的话,那就是红屋顶。虽然这个教学楼是平屋顶,完全现代风格的设计,但是红色还是在延续某种传统。”

        青岛八大关一带,集中了最早一批红屋顶建筑。那里曾经是国内外名人雅士云集休养之地,建筑设计师们将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淋漓发挥,24个国家的风情建筑共生共存,筑就了八大关别墅的百年建筑传奇。“至今,八大关不仅是城市名片,更让我们依然认为是青岛最适宜居住的理想住区,其实那是纯粹欧洲小镇的借景、格调和尺度。”郝教授说。

        “青岛原来大部分建筑是德式的,当时的规划部门要求必须用红屋顶或者坡屋顶,从整体城市维护角度来讲,视觉上来讲是有必要,但是推而广之也有问题。现在大家反思这个问题,这种屋顶造价高,又罗嗦,后来规划主管部门也不要求了,进入了一个多元风格时期。”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设计总监付汉东说。

 

德国建筑盛宴与“东八大关”

 

        在老青岛,天际线上蔓延的全是德国式屋顶与高耸的塔尖,中国古代流行的青砖被红砖取代。1906年,德国人用花岗石装饰的总督官署,还将表面凿得坑坑洼洼、凸凹不平。1907年落成的总督别墅和1910年建造的基督教堂也都使用了花岗岩墙体。

       青岛老城区内有几百栋德式建筑,大多数建筑几易其主,旧建筑物门边都有一张黑色的牌子,简短告知这座建筑最初的历史与主人。有的设计师已经无从考证,有的主人只是匆匆的青岛过客。后人只能从建筑物的风格上,猜测某栋建筑的原始业主是一位总督还是位刻板严谨的德国贵族。比如浙江路28号,左侧挂着“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牌子,并且还是中国海洋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学位点,但在右侧石墙上挂着一张黑色的中英文对照的铸铁牌子,上面写着:“圣心修道院旧址,建于1901年,德式建筑,初为天主教修道院,并开办女子学校,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

        德国建筑风格不仅体现在青岛的民居,也体现在公共建筑上。青岛正在兴建奥帆场馆、青岛大剧院、扩建机场三期,都是为迎接奥运所做的准备。付汉东说:“不管是由哪个国家的设计师设计,一般线条简洁、严谨,还是体现了德国现在的风格,近来有的项目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比较轻盈雅致。”

         有人认为,青岛这样的城市气质,注定出不了建筑大师。付汉东认为:“一个建筑大师要成名的话,必须要做有名的建筑。山东处于孔孟之乡,的确比较保守传统,特别是对建筑艺术类,不大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再者,青岛本身的建筑标本太多,起点太高。建筑师没有话语权,本地建筑师没有什么机会。”

       青岛的崂山区石老人以东沙子口镇的四姜一湾,在建一个“颐和星苑”的原乡欧洲小镇。据说是由国外设计师操刀,从八大关获取灵感启示,要兴建青岛的“东八大关”。那里背依坡地,南临大海,建筑将分别体现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几种风格,也许会打造出一个类似上海郊外“安亭新镇”欧式风格别墅。

        据了解,青岛现在有滕远、北洋、恒远等上百家设计院。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来自于济南、曲阜等城市。他们普遍认为,青岛的缓坡丘陵地带形成了青岛缓慢起伏的城市生活节奏,孔孟之乡延续着青岛人中庸保守的传统,海派风格又形成了青岛的开放包容心态。中西结合,不愠不火的建筑风格在城市气质中体现并继续渗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