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山东大学:东方瑞士的人文之脉

(2006-07-31 15:50:51)

老山东大学:东方瑞士的人文之脉

 

据《中国房地产报》 特约记者 鲁晓懋 青岛报道

 

       在小鱼山畔的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漫步,最适合吟咏些当年文人骚客的诗文。比如老舍的“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在这里,可以遇见真的雾,轻轻的在花林中流转……”,或是闻一多的“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又或是梁实秋的“春有百华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以及徐中玉的“请置念我们的青岛,犹如我们不忘记自己的衣服和手套”……

       很难把青岛这个城市同悠久的文化底蕴联系起来,它太新,一百多年前,还不过是几座混沌未开的小渔村。它太洋,自开埠起,便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技艺反而相形逊色。在湛山寺的药师塔前,一位前来放生的老人指给我看参差不齐的塔楞,“那会儿的建筑师,光会盖外国房子,中国自己的房子都不会啦。”

        然而,奇怪的是,在中国近代的文化中,青岛却成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名词——虽然这里的大学年资均浅且命途多孑,虽然这里并没有出过太多本土的文化名人,但,一条人文之脉,却仿如这个城市已经成为特色的薄雾,丝丝缕缕,连绵不断。康有为、梁实秋、沈从文、冰心、老舍,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创作,仿佛都与寓居青岛的日子脱不开关系,难道,真的像沈从文所说的那样,“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人生远景凝目的机会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青岛最早的大学创立于1909年,本来的名字叫做青岛特别高等学堂,但不知为何,在老辈人的口中,却成了“黑澜大学”。有人说,其名源自一位叫做黑澜的德国军官,也有人说,是因为学堂所在前面的海滩多黑色礁石。争来争去,莫衷一是。成立于军营之上的大学似乎早已预示了为战乱所扰的命运,1914年,德日战争爆发,黑澜大学因此停办,在校的200多名学生合并到上海同济。

       1924年,在另一处军营——俾斯麦兵营之上,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为了同驻军争夺房舍,官司甚至打到了执政的军阀吴佩孚那里。成于斯亦败于斯,4年之后,直系失势,私立青岛大学因经费问题停办。不过,它却为后来的国立青岛大学奠定了基础。

        1929年,在蔡元培的一力主张下,国民政府决定将位于济南的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在经历了一番国立青岛大学和国立山东大学的名实之辩后,闻一多来了,梁实秋来了,沈从文来了,洪琛、老舍、童第周、王淦昌,全都来了。山大之盛,一时无二。直至抗战内迁,合并停办,而又经抗战胜利后复校调整,解放战争后院系合并,山大回迁济南,余下海洋系等单独成立山东海洋学院,当年的老山大,才终成今日的中国海洋大学。

         早在20世纪初,胶州湾边的青岛,就曾经被称为“东方的瑞士”。以往,人们常常据此去寻找青岛与瑞士在建筑或地理条件上的种种共同之处,然而,在刊登于1909年《法兰克福报》上的一篇介绍青岛的文章中,给出了“东方的瑞士”的另一种解释:在这个殖民地城市中,我们看到了对各个时代各类文化与业态的一种世界公民般的包容,它让我想起了,自中世纪时代以来,瑞士所保有的光荣传统。

 

链接:

 

青岛的文化与教育

 

       康有为故居,福山支路5号,曾是德国总督副官初来青岛时的居所,1923年后康有为在此定居,直至1927年去世。

       老舍故居,黄县路12号,30年代中期老舍在此居住,《骆驼祥子》即于此时完成。

       沈从文故居,福山支路3号,山大的教员宿舍,沈从文称此为“窄而霉斋”。

       黑澜大学,朝城路2号,现为青岛铁路分局办公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