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特约记者 鲁晓懋
青岛报道
巴巴的跑到遍铺石阶的黄岛路上找38号,由头是在青岛档案馆中查到的一份民国23年出版的《警务周刊》。这份杂志刊登了一张“青岛市人力车夫集中地点统计表”,黄岛路以129辆赫然列于榜首,候客人力车最集中的地方,便是黄岛路38号。排在其次的,分别是上海路、福建路、汶上路。
什么地方能够引来这么多排队等候的“出租车”?套用今日的经验,无外是写字楼、大商场、中等收入人群居住的小区。黄岛路38号属于哪一种?如今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对尘封的往事所知甚少。能看到的,只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里院楼,一楼的商铺,墙上喷着“黄岛路蔬菜副食品商店”的商号,旁边是一家看不透虚实的小旅馆。不过,从当年的规划和今日仍保留的市场现状中,我们可以追索到一些端倪。
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这几条路上,分布着大量由日本公司建造的里院,租给职员和工人居住。此外,窄窄的黄岛路,当年就是专门卖菜、海鲜和生鲜副食的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不仅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要到这里购物,就连住在南部靠海别墅中的欧洲人,也需要在此选购蔬菜和水果。想象一下当年喇叭嘀嘀、铃声叮叮的繁荣场面和今天吆喝此起彼伏的市井气象,倒真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19世纪末,未开埠前的青岛,村镇间只有几条供马车和手推独轮车行走的土路,直到德国人开始规划建造,干支分明、纵横交错的道路体系方始形成。按照规划,一般的道路以柏油或水泥板铺成,15度以上的斜坡,则用方正的石板铺面。做为公司职员和小生意人聚居地的黄岛路,正是一条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见的石板铺成小路。虽然德国造的“奔驰”牌汽车19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了青岛,但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汽车是无法行驶的——况且,通常为外国人禁脔的汽车,轻易也不会驶往这里——此时,被称为“东洋车”的人力车就派上了用场。
根据一份统计数据,从1900年到1910年,青岛的人力车从零增加到了上千辆,到了1934年,更猛增到2513辆。拥有173辆人力车的王济生,成为全青岛最大的车主,手下雇有多名把头。雇用人力车,一次只需几角钱,而马车每点钟现洋2元,汽车每点钟5元,相形之下,人力车的好处便显了出来。坐人力车上班,成了当年的“白领”显示身份的和节约时间一举两得的办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解放前。
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中山路33号上的青岛山东汽车行,就打出了“座位舒适,驾驶轻捷,日夜出租,随叫随到,特备新式汽车,为社会服务,司机员和蔼可亲,招待周到,绝无一切恶习”的广告,但出租车在青岛的大规模流行,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的事。尽管老城区小巷狭窄、地势起伏,但因为骑自行车的人很少,许多道路采用单行道,堵车情况并不严重。差不多的地方,10元之内都能到达。
新修的东西快车道,将老城区与崂山新区连接起来,而筹建中的海底隧道,可以使青岛市区与黄岛开发区的交通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不过,在青岛打车,有一件事务必谨记:如果傍晚快5点钟的时候准备出门办事,坐公交车是比打车更稳妥的选择。绝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在这段时间交班,如果不是顺路,不要想打到出租车——出高价也没用。
链接:
青岛的交通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青岛是第一座全部使用中国地名作为街道名的城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只有两个例外:德国占领时的威廉街和百姓俗称的前海崖,为了纪念青岛回归祖国得以太平,被改名为太平路;原名山东路和大马路的中山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为此名。在最初为街道命名时,大体上按照中国版图定名,所以北京路靠近天津路,广西路在河北路之南。不过,随着青岛市区的不断扩张,以往的规律早已不足为据,初来者很容易坠入云雾中。
青岛市现有国道4条、省道18条,建有全国较大的公路立交桥——青岛流亭立交桥和全国最长的公路高架桥——青岛西元庄至流亭高架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