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产品牌需要历史

(2006-05-29 22:56:39)
分类: 潮流行为
2006年5月12日,在香港上市还不到一年的富力地产(股票代号:2777),凭借其连续12个月平均市值排名第121位的股市业绩,成功跻身香港上市公司市值最高前200家之列。富力地产也因此被正式纳入由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综合指数系列及恒生流通指数系列成分股。成为首家跻身该指数的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
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表示:富力跻身恒生指数,除了证明富力多年来的努力获得认同外,还将标志着富力作为国际品牌的竞争力在进一步提升。
从一个地方品牌到全国品牌,再到正在走向国际的知名品牌,10年间,富力的品牌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富力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刚。
中国房地产报:富力怎样理解品牌建设?
王志刚:富力始终相信一点,就是要靠产品来做品牌,而不仅仅是扣一个品牌的帽子。这始终是富力的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用产品来说话。产品做好,品牌自然就出现了。富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产品主义者。
中国房地产报:请以重要历史节点为主线,简单谈谈富力地产品牌建设的历程?
王志刚:关于历程,很简单。富力从1994年做房地产以来,用10年的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完成了人才的储备,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和成熟的管理体系,首先在广州建立了一个地方性的品牌。
积蓄10年力量以后,在2002年,富力来到北京发展,这是其全国战略的开始,标志着富力从地方性品牌过渡到全国性品牌。从2004年、2005年开始,富力迅速扩张,以广州、北京两个品牌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国。以北京辐射到天津、西安;以广州辐射到重庆、成都。
同时,从2005年开始富力迅速走向国际,成为一个国际品牌。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走向国际市场,标志就是2005年7月14日,富力在香港上市,成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集团公司,从一个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转变成了一个公共公司。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评估房地产业的品牌价值与评估其他行业的价值,比如家电业,在方法和逻辑上有什么不同?
王志刚:房地产和家电不同。家电是大众消费品,它的营销市场要面对全国、全世界,品牌价值非常重要。其实品牌就是一种信任感,消费者信任,他愿意用你的产品。但是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市场,北京的品牌就是要面对北京,更主要的客户群在当地。所以我认为房地产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的价值不太好评估。
但对于房地产企业,品牌评估正在变得重要。因为中国房地产走向国际市场才刚刚开始,一个好的品牌,可能会直接给企业带来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今后可能会有一些机构对企业的品牌进行评估。
中国房地产报:就您对品牌建设的理解,能否比较一下,富力的品牌建设路径,与万科、阳光100等地产品牌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王志刚:富力更多地是以产品说话,只要赢得消费者信任,品牌就产生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富力刚到北京的时候,富力集团的老板,很多人都不知道,只知道富力城的老板。就是因为富力城的产品得到了认可。以产品带品牌,这是我们的开发理念。
中国房地产报:我听过这样一种观点,通过营销、炒作等手段,只需三五年就能打造一个地产品牌?
王志刚:我不太认同这个观点,我的想法是,品牌是需要历史的。富力发展用了8年的积累,它才敢走出广州市,因为在8年时间内,他才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模式,有了这个模式以后,他才走向全国市场,进入北京。而且在北京他也没有贸然扩张,而是通过资金积累、人才培养、应用模式探索等完成基地建设,这个完成以后,才迅速地扩张。
中国房地产报:人们对品牌内涵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也可以说是各取所需。成功品牌在过去可能意味着房子畅销,但现在可能意味着更容易获得一笔投资?
王志刚:上述两者都可以作为品牌的内涵理解。首先,你有了一个好品牌,说明已经打造了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或销售模式了,这样你就获得消费者认可了。
同时,它也意味着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为你是一个优良的企业,所以资本市场也愿意把钱投到这里,因为可靠。资本市场追求的是可靠的投资回报率。对消费者来说,追随你这样的企业我能得到信心和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房地产报:富力这些年在品牌建设的历程上,有过哪些教训?
王志刚:以前,在品牌方面投入不多,甚至没有专门人员做这方面的工作。进入北京以后,感觉品牌建设确实挺重要,于是开始注重品牌宣传。进北京实质上是个标志,是富力走全国品牌道路的开端。好在这次教训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困难。
品牌的建设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一定需要历史,只有历史,才能赋予品牌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