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买房行动’,开发商只会觉得好玩,管理部门只会觉得胡闹。”——董藩

(2006-05-25 20:03:51)
分类: 新闻人物

“‘不买房行动,纯属让大家娱乐了一下,最多再让类似我这种人生气一下。开发商只会觉得好玩,管理部门只会觉得胡闹。”——董藩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刘阳报道

 

短短半个月之内得到上万名网友支持,截至5月8日不买房行动参与人数已达16317人,网上调查显示79.1%的人们支持不买房行动……这些数据使得这次不买房行动的发起人邹涛成为了焦点人物。

他的这次行动使很多人重又想起了如今已经渐冷的个人集资建房。同样是为了平抑房价而发起的活动,同样引来了众多人的支持,但实现起来却有着很大难度。就这两个问题,本报记者同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进行了对话。

不买房行动纯属闹剧

中国房地产报:当初,很多人认为个人集资建房是一种类似于乌托邦的想法。比对如今的不买房行动,您觉得这两次活动,谁更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为什么?

董藩:这两个活动都不具有可实施性。因为他们均是违反规律、没有道理的。

于凌罡的个人集资建房首先违反了社会分工的规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产生了很多专门的行业,这些行业需要专门的技术管理人才从事行业经济活动,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简单地成为行业经营和管理者的,即有个专业壁垒问题。比如房地产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约20年,其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行业,是有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我们不是说这些情绪化的想法都没有道理,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越俎代庖是不行的。

其次,他这种行为否定了企业家才能。经济学上讲,生产要素包括四种: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只有当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生产活动才能够开始。在一个现代企业中,土地代表着生产资料,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不能自行组织生产的,这里面最公认、最活跃的要素就是企业家才能。这就是说,只有企业家的智慧和组织工作介入后,才能把其他生产要素综合在一起,进而去创造财富。房地产开发活动十分复杂,内部分工也很细化,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大家合在一起就能干,那么这个组合随时都会解散。

不买房行动就没有任何道理了。首先,买不买房是交换行为。人们是否买得起房,是收入与市场价格之间比较的结果。能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你只要承认商品房是个商品,就必须由市场来定价,由双方谈判形成。在当前的卖方市场上,试图由买方站主动地位甚至强制给出一个价格是不可能的。另外,买了房并不是说你什么都没有了,买者只是把自己的货币资产变成了固定资产。如果他想把钱拿回来随时可以把房子卖掉,还可能得到升值部分。

其次,买房子、供房子,都是需要付出的,这是你提前获得较大效用的代价。过去我们启动消费、鼓励大家买房时,都讲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在天堂里对话的故事,美国老太太同样也是还了一辈子贷款,凭什么到了中国我们就感到还贷很委屈,自己是房奴呢?如果这样的话西方有几个不是房奴呢?

再次,不能简单地拿现在的收入来衡量房价的高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时不是根据短期的收入,而是根据持久的收入。这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来做出消费决策的,暂时的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影响持久收入时才会影响消费。就以单个消费者而言,只用他现在的收入来衡量房价的高低,压力可能是巨大的,但是他的偿还周期是20年甚至30年,我们还要考虑他未来收入的增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预期收入是很乐观的。比如说他现在每月还2000元压力很大,5年之后还2000元可能就非常轻松,10年后这点数额就是收入的零头,今天的百万富翁远比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万元户多。所以我们要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情。

不买房行动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现在的房地产业是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多,但是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各个部门,目前都在尽量解决,要允许有个过程。邹涛的这种做法是没有意义的,纯属闹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