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成为心灵的自我需要时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但据本报记者的调查,知道这个日子的青年人为数甚少。在城市广播管理志愿者成立大会上,参加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有两个领取证书的志愿者几乎是被人掺扶到台上。志愿者(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自由意志”,一般理解为依据自发且自由的意志参加非营利性社会活动或从事该活动的个人。
国际志愿者日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目,联合国设立它的本意,是为了当灾难来临的时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而不是仅仅等待政府或国际社会的救助。国际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就是青年,在好多时候,国际志愿者就等同于国际青年志愿者。1985年,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12月5号定为国际志愿者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在1994年的这一天正式成立,它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国际性的节日,我们已经引进了不少,像国际艾滋病日、水日、粮食日等,至于像情人节、圣诞节等早已经成为年轻群体生活的兴奋落点。由这些节日所带来的商机,已经制造了无数道炫目的风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个没有任何商机、也不会给人带来直接好处的国际性节日,何以如此被冷落。
国际志愿者日活动在短短二十年里,已经发展成一个为他人服务的、层次丰富的社会运动,成为在政府之外一个相当活跃的公民爱心运动。为他人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主流意识,也是衡量一个人和国家文明程度的指标。对于志愿者来说,脱下各种职业面具,以一颗真挚平等的心帮助他人,体会做人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功利性需求,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修行。这是人性的良性互动,他们在给予中获得人生真意。
就我们社会当下的状况而言,尽管有号召,有共青团组织作为志愿者活动的支撑,但中老年人依然占据志愿者队伍的主流。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中老年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高峰之后,更能体会弱者的心境,也更愿意去帮助他人,从客观上来说,他们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做好事。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而言,中老年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温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他们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年轻人则不然,在一个以成功为主导意志的社会里,年轻人陷入竞争场中不能自拔,他们更愿意在拼搏中展示“获得”的自我价值,而无心关注他人的感受。他们在“取”的路上,“舍”离他们还相当遥远。他们也会直接用钱去资助穷人、可怜者,但似乎并不愿意直接为他人服务,从中获得助人的乐趣,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获得力量。
对一个渴求社会和谐的公民而言,仁爱之心须臾不可或缺。这种仁爱之心应该是贯穿于生命全程的精神元素。年轻人仁爱精神的缺失,根源自然在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我们告诉更多的就是成功和金钱,年轻人在这种氛围里,渴望的也就是成功和金钱,他们对生命的意识自然是异化的,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成获取自我成功的工具,对他人的生命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关注,很少体会生命乐趣的人又怎么能去扶助弱者呢?
和谐社会的理想,说穿了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同社会。这个“大同”指的就是每一个生命都同样的重要,获得同样的尊重,而不是以财富和官职来排定人生的等级。志愿者通常被理解为做好事的人,可事实上呢,对很多志愿者而言,所谓的爱心奉献,更多的成为自我心灵的需要,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26岁的女性志愿者冯艾说得好:“最吸引我的是志愿服务的纯粹性,就是抛弃功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选择志愿服务,也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如此这样的志愿者多了,和谐社会才有可能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