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张选用多样性
图书纸张的多样性选用源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要求和读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出版人最初选用各种类型的纸张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衬托出图书所要表达的内容,而目前正在大规模使用的轻型纸,更多的创新因素是为了掩盖书价暴涨的事实,这种少为读者着想、带点儿欺骗色彩的招数,正在影响着书业形象。
使用计算机
购置计算机是书业创新业务手段迈出的重要一步,但除了在图书出版加工过程中,计算机彰显神奇的处理能力之外,其他场合则更像一件桌面摆设和娱乐工具。
接入互联网
书业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花了大笔的金钱,但网络设备购买之初,一些机构很少考虑这种投资如何为主业提供服务。在图书分销领域,互联网使过去一些想到却很难做到的梦想成为现实;而在出版领域,互联网不但没有提高全员劳动效率,而且更创新了一些人的惰性。
图书批发市场
图书批发市场曾经是世界书业中国独有的创新事物,在全球书业和文化历史上空前绝后。很多人把中国图书批发市场的没落归罪于萧条的图书市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民营出版图书那群书商的解体。
折扣灵活性
出版社发行部门卖书采用价格带手段,是中国出版人市场经营手段最大的进步,这项创新带来了正版图书的广泛流传,但积极的战果没多久就让图书高定价迅速吞食。
连锁书店
如果不论效益,只谈形式,新华书店是全球书业规模最大的连锁书店,但它多年来存活的主要营养却来自连锁收益之外的政策成份,随着教育系统接管学生用书,新华书店马上陷入困境。至于民间连锁书店不是一败涂地,就是不断创新、艰难探寻。
编辑角色多面性
中国编辑几十年来在业务上没有多少创新,造成这种不入潮流的现象绝不是编辑们的愚笨,而是出版机构一成不变、僵硬死板、或者是稀奇古怪的编辑角色定位。有一次某出版社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女编辑为了不被扣奖金,亲自来我这里让帮忙卖掉她责编的几本图书,出版社的这种创新如同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
合作出版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出版在中国并不是很多,最常见的是出版社把一个成本仅值几十块钱的书号,升值几百倍、私下里高价卖给急于获得合法出版物身份的书商或作者,这种简便获取暴利的创新经营手段本身无可厚非,只是转卖政策资源、监管不利、买家无责任感的话,会让读者十分伤心。
建设大书城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蒸蒸日上的超级书城,这种创新是中国书业惟一让海外同行艳羡至流口水的领域,但相比其他零售行业,大书城实在是太需要经营管理上的新玩意儿。
版权参数
尽管图书消费者和市场管理者都不太在意版权页上的变化,可对作者和出版社来说,版权页上的细小创新,则意味着变更重要经营手段的具体实施,印数多写少印,可以震慑可恶的盗版者,制造畅销迷糊阵;不写印数,可以瞒天过海,糊弄版权人;夸大开本,可以给新书定个高价,增加流通弹性;多写印次,则不仅仅意味出版社库存经常脱销,而且时刻提醒分销系统采购人员要及时备货。
组建发行集团
第一次听到新华书店组建发行集团,首先产生的印象是这个庞大的分销体系又回到了过去,这种印迹停留在我脑海中很多年,直到后来有幸接触了新华书店系统几位知名人士,才明白这种组织结构的回归,创新了一个巧妙求生存的概念。
进入数字出版
虽然中国数字出版已有十多年历史,但在图书行业内部,还没有商业性创新运动。海外出版商一直在耍滑头,他们在中国到处宣扬数字出版仅仅是时代潮流,却从不谈他们早已悄悄操作多年的数字出版进程,私底下却毫不留情面地赚走大笔中国的美金。
组建出版集团
中国各地组建出版集团,理论上讲是一种创新,但在主业出版实际经营上没有多少进步,要么是国有企业属性的出版集团与所属国有事业出版机构之间挣抢资源,要么是借助组建之初的有限投资风光一时。
多种经营
多种经营是大型企业通用的发展策略,问题是本身就不大的各种书业机构,有没有能力和财力维持、壮大这种创新。
资本市场运作
允许中国书业上市是政府扶持书业振兴的创新举措,但能否借助资本的魔力,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畅游,则要看书业自己的本事。有位朋友开玩笑地说,上市是中国书业最后的创新招数了,这招不灵,恐怕就要出卖家产、出租资源以求生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