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个性领袖气质神何鑫业文化 |
分类: 随笔 |
起码要做得比大蒜、生姜更好
何鑫业
男子殇去嫖妓,点了一名叫蕉的女子,临行房时,殇突然觉得蕉很像一个人,于是就付了钱打算走路。蕉不依,一定要问个究竟,殇捱不过,只好说:“力不从”。于是,蕉热了参汤让其服下,少顷,殇仍执意要走。蕉不悦了,说:“倘是奴之过,实无脸面再见人”。殇无奈,只好直言:“实在是,蕉姑娘太像我的姐姐雁了”,蕉听后愕然——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用现在的话说,这个男人“太有特点了”。
现实中,也有一个殇式的人,这个人叫莫刘。莫刘有一天坐火车去探望未婚妻,突然一个女子拉开车窗往车下跳,莫刘发现后一把将该人抱住,不料两人一起落入河中。在河里,莫刘遍寻不着落水女子,非常沮丧,他自语:“没救着人,还误了事,我他妈的也不活了!”上岸后,莫刘就一屁股坐在铁轨上,以死自责。相关人员企图将他拖离,他却紧抓铁轨不放,相关人员劝导他:“有什么条件可以提嘛?”他说:“除非你们找到落水女子”,相关人员很气愤:“那女子是你的什么人?”他大喊:“她是我的未婚妻!”
英国有一份叫《人格》的杂志,它的刊首发言人费昂格利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异秉和个性,是有益于人类种群遗传发展的软式精灵——具体说,就是:人,要努力向大蒜、生姜、洋葱、韭菜、莴笋等个性强烈、气味芬芳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学习,学习它们形是形,色是色,辣是辣,营养是营养,而且起码要做得比大蒜、生姜更好,一瓣是一瓣,一块是一块。
植物的生存个性是五花八门的,尤其是草本植物,它们不移动、不模仿、不焦虑、不盲从,用佛教的话说,它们甚至“身如浮云,心如止水”。植物的格调高雅、昂扬,起码没有人的阿谀逢迎、贪赃枉法、自暴自弃,用白居易的话说,它们甚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草本植物中的大蒜、生姜、洋葱、韭菜、莴笋更是功能卓越,性格非凡,它们秉性热烈,狂放不羁,刺人眼鼻,辣人胃肠,它们甚至单枪匹马,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绝不雷同。
《人格》杂志的费昂格利还有另一个辅助观点,那就是:性格迥异才能各取所需。各取所需,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合理科学地分摊地球资源,才是万物生存的不二法门——中国至今仍在提倡受同样的教育、说同样的话、住同样的建筑物,继而同样地涌进人才市场,涌进大卖场mall,涌进九寨沟。更甚的是,即使受不同的教育、说不同的话、穿不同的衣物,中国的某些人其灵魂与秉性也大致相同——为什么会如此?一个鲜明的例子发人深省,在我们大肆强调知识、文凭、团队精神team的21世纪,耶鲁和哈佛早在1796年就开始主张方法论、认知和领袖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