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机像螳螂身后的黄雀,总是垂帘听政

(2007-06-13 02:07:23)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
 

时机像螳螂身后的黄雀,总是垂帘听

 

何鑫业

 

 

到得早不如到得巧,

 

吃得好不如吃得糙;

 

时机看不见,时机藏在你所做的事情后面;时机就像螳螂身后的黄雀,总是垂帘听政。

 

明朝有一位叫法昕的和尚,每日清早须到三里外的水潭挑水,少时三五担,多时十余担,其间要趟溪水三处。每日主持的和尚又都要问他溪水的变化,冷暖如何?深浅如何?一日,正是立夏,法昕第一担水回来,主持便问他:“今日的溪水若何?”法昕答:“与昨日的没有两样,寒冷浸骨。”主持道:“混帐东西,今日乃立夏,水温岂能与昨日同,分明是胡诌。”法昕第二担水回来,主持又问:“溪水若何?”法昕仍答:“寒冷浸骨。”

 

直至第五担水,法昕才喜出望外,说:“水温果然见暖,果然见暖。”主持不解:“刚才还说与昨日没有两样,只一会儿工夫,怎么又说见暖了?”法昕说:“弟子这一趟下山,趟第一条溪时,水温还与昨日同,及至第二条溪时突觉水温见暖,第三条当然不用说更暖了,奇的是回头再趟第一条溪时,那溪水也见温了。”主持恍然大悟,转身问另一和尚:“今日立夏当在几时?”那和尚答道:“正是法昕趟第二条溪的卯时三刻

 

时机如此微妙,更有趣的是,微妙的时机还总是和难缠的选择搅和在一起。譬如杭州话中说:“吊了打好?还是打了吊好?”指的是单一的选择,意即犹豫不决。而“捏捏怕捏杀,放放怕放杀”就不仅仅是单一的选择了,它还含着一个难处置的症结所在:不可知与不确定,再加上事实与心术两相误(不是有话这样说吗:衙门凭事实,神道凭心术

 

有人说,人生几乎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不可知与不确定中实施超级认真的摸瞎、揣摩与猜测——这话不好讲,只能举例说明。

 

假设人生有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宿命,另一部分是努力,还有一部分是选择。那么,宿命是指的出生地、家庭、性别、有无直系的兄弟姐妹(它们不可选择);努力则是指价值观、受教育程度、拼搏与否与部分性格(它们可作多样调整);最麻烦的是选择,它们大的很大,可以大到:择校、择业、选择爱人与婚姻、选择怀孕还是不怀孕、生还是不生;小的很小,小到:走哪一条路?开哪一辆车?出哪一张牌?此岸还是彼岸?渡还是不渡?去还是回?生还是死?to be or not to be?——无论大还是小,它们一律会让你无可适从。

 

前不久,在银行门口目睹一件逸事,很有意思。

 

一对小夫妻,在门口打起来了,妻子说:“你不是说离婚吗,介格又来掇钞票的嘞啦?”。丈夫说:“天下底都是你们女人家的话语,一歇歇说:你要想清楚,离还是不离?一歇歇又说:你要离,就不要再想有儿子,不要再想回这个家!一歇歇又说:你离吧,离了就可以跟人家花好月圆、良辰美景,天天左手捏右手!莫非……”

 

妻子抢过话头:“莫非个鬼啊!我给了你三个月辰光,再莫非落去,我格人生都要被你莫非光的嘞……”

 

这位女子很凶,但很凶不一定是坏人,因为我见过很多坏人都不凶——几乎可以这样说,坏人在公共场所一般都是以好人模样示人的——不过,我这里明确无误要说的是,这位女子的好坏我实在不知,我知的是她的语法很好,好到不用费力就把副词“莫非”轻轻松松地统统变成了动词。

 

想想也是,那男子三个月要面临三个要紧关头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即使三年也未必够。人生在世,太多的选择毁掉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不可知又毁掉了太多的时机,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毁掉了太多的孩子——现在流行知识经济,不妨可以问问专家和学者:为什么,那只黄雀总是躲在螳螂的身后?为什么,第一个倒霉的总是体弱多病只会蝉啊蝉啊蝉啊叫的知了?

 

后来,有人跟我说,那个站在银行远处暗暗流泪哭出声的短发女子,是男子的新欢,她或许就是那只命运的“黄雀”,只是不够“振翅杀伐”而已。可我想,哪有黄雀流泪的?哪有黄雀远远流泪掩面作“蝉”状“涕泣”的,推翻思路,或许世道真的如旧联所说:

 

时机仿佛它坐怀不乱处处处时机,

 

选择好比侬行云流水时时时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