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9||教育的节奏(1)
(2025-09-07 23:22:29)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教育是需要节奏的。对于每个学段而言,其节奏总是不同的。把握好节奏,张弛有度;控制好节奏,疏密得当;调整好节奏,有快有慢。要想弹奏出育人优美的旋律,就涉及到对学情把控、政策洞悉、资源调配、评价开展等多个要素,确属一门考究水平和能力的技术活。
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通常的授课阶段,教育节奏一般就比较快,充满着张力,也洋溢着朝气。课堂有活力,语速快,推进快,他们通常会忽略学生的学习经验,全凭个人的经验和激情,想当然地加快进度,认为所教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就能通盘掌握。可现实却会啪啪打脸,让其付出和收获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节课,他自己费尽口舌,嗓子都要冒烟了,该说的都说了, 去该讲的都讲了,可学生似乎还是听不懂。学生明明听得认真,表情专注,眼睛扑闪扑闪地,看起来都会解答。可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甚至是小瑕疵。教师甚至进行当面纠错,个别化辅导,可学生还是会一而再、 再而三的犯错。弄得老师很无语,不知道错在何处,也不知道怎么巩固和强化。
其实,这就是教育节奏把控不当所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摸不透。要知道,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总是需要一个消化、吸收、内化的漫长过程。而过程是曲线发展的。学完就会,学会就能用,自然是不可能。需要在反复运用中强化,在强化过程中提升,增加对知识理解。所谓熟能生巧。一种能力掌握,就是需要多种方式训练。比如电脑打字,经过漫长的敲打,对键盘建立起熟悉感,不要看键盘,就能实现自动化盲打,这需要堆码大量的字,这种打字的技术才真正形成。现在教师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弱。原因世什么呢?就是学生平时计算量太小。习惯用计算器解答,养成思维的蜕化。要想形成较好的数感,就需要引导孩子进行口算、心算、笔算等。在多种练习过程中,计算速度起来,计算正确率才慢慢提高。
我经常会对青年教师说,要慢一点。要先慢后快。如果一味求快,后面反而会慢下来。比如学生写字的过程,如果开始就着急。笔顺不正确,教师指导学生练字过程急促,学生心性不稳定,就不容易养成较好的写字习惯。一撇一捺,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慢慢地写,慢慢地练,学生的字都写好了。再比如学习新知识,一味求快,火力过猛,就好比煮饭,容易做成夹生饭。还能继续加工。半生不熟的饭,最难吃。说熟吧,中间夹杂着半生;说生吧,中间还有熟的米粒。教师最怕这种会与不会的状况。说他们知道吧, 一知半解;说不知道吧,却还知道点。故而,快不如慢好。这就是教育节奏的内涵所在。
修房子,开始挖根基是很慢的过程。只要把根基彻底打牢固,看似慢,但后期砌墙,就会快起来。教育的节奏,是与我们生活经验明确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