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8||聊一聊教科研论文撰写
(2025-08-16 17:56:52)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最近三年,个人教科研论文整体产量明显减弱,不执着于多,而关注于质,考虑解决问题的效度和产生的价值意义。质量呈现明显的提升态势。开始聚焦深度思考,3000字左右的文章占比并不高,发表论文多以5000-8000字为主。
一篇教研论文视野的建构,涉及到实践经验、调研取证、现场感受、亲自经历、知识储备、价值取向、科研意识、专业思维等要素。以个人教研论文真实的构思、雏形、修改、完稿、投稿、到最后刊发,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下内容纯属一家之言。
1.政策分析能力。好的教科研论文,要符合国家相关的一系列政策的整体导向,应顺上而为,不能背离要求。当然,有争鸣的、有质疑的、有批评的,则需要考虑到主流和传统达成的共识,充分权衡多种因素。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从2001实验稿、2011修订稿、2022年版,无论版块发生何种变化,出现新的说法,产生大量新的概念,但语文课程性质始终没有调整。“语文课程是一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指向没有调整,“综合性”和“实践性”始终保留。若要在教科研论文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就应对新的政策、已执行政策保持灵敏感,吐故纳新,不断汲取新的内容,以此充实认知图式。
教育部最近几年,连续出台与教育相关的若干政策。2023年5月,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5项重点任务,有14条举措。作为基础教育教研员,研究、分析方案,有助于把握课程改革落地路线图,结合基层现状,合理、涉及、规划课改落实各种研究活动,包括师资培训重点、成果推广取向、学法研究方向等。分析政策导向和整体实施要求,有助于我们占领研究的制高点。知道目前那些研究点是急需的,那些研究点是基础教育领域薄弱的,那些研究点是后期的延展领域。
2.理论提炼能力。通过观点表达--见解碰撞--思维交锋,将表达的观点和相关学理建立起紧密的对接,进行迁移和阐释,用学术语言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好的教科研论文说理应充分,就是讲道理、摆事实、列现象、呈做法,必须自圆其说。如果一篇教科研论文单列具体的事实,而看不到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理论,这样的文章就留于浅表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论积淀需要边学边用、边用边悟,积淀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说到甲理论,你会想到乙理论,还会想到另外一套理论体系。就觉得特别有意思。理论总是有关联,相互印证却又各有所长。就接受主义理论而言,学习的本质就是复制。就现代观点来说,讲授法会遭到教育家批评。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针对某些概念而言,使用讲授法从效率的角度看,是较为管用的。
课标和课程方案就是学科理论的大本营和溯源地。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新概念,依据新概念进行迁移和随机转化,查找出处,深度理解,就能形成引领性的教研论文。比如“学科实践”,就能撰写一篇指导性文章。思政课程,珍惜劳动成果。即便学生将《悯农》诵读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浪费食物依然没有入脑入心。何故?学生没有真实的劳动体验经历,没有见到大米从种子到最后成为大米的真实观察,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感受不到大米宝贵和不容易。如果亲自参与插秧活动,再去打稻谷,汗流浃背,双腿沾满泥土,腰酸背疼,四肢无力。是不是体验就会深刻些?对诗句的理解就有了画面感和情感共鸣。所以“具身理论”就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平时的教育,观点渗透是硬塞给学生的,没有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结合,或者说学生所理解的观点没有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他无法理解,也难以理解,只是从字面意义记住而已。动手操作、身体参与、情境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心智不是离身的抽象符号处理,而是根植于身体,通过身体活动、并在与环境的动态互动中涌现出来。”物理、化学、 生物等学科,为何要重视动手实验呢?就是要通过实践操作、动手探究、提取数据、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过程中,对抽象概念、定律、公式等产生真实的理解。
3.
比如语文课程整本书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发现许多存在问题。安排学生在某个规定时间完成若干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你发现学生不愿意读、不会读、读得不好。就第一个问题分析,既有学生缺乏时间的缘故,也有家长在背后抵制的原因;不会读的问题,从小的方面说未掌握技巧;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所学所用转化无效;还有学生不会读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找到核心点,进行系统提取和整理,就能寻求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家长不让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这些书是闲书,与学习无关。这是见识短浅、认知缺乏的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用事实说话,纠正错误的观点,建立家庭阅读共同体、陪伴体,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增加交流机会,找到相同的话题,有话说,还能进行巧妙引导,此外能增加亲子间的关系。
4.
比如撰写一篇文本解读策略方面的论文,运用过程中,还看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还需要再完善。完善和补充的阶段,就是将研究往前推进的过程,与现实建立起碰撞和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论文其实还可以持续细分和不断拆解。
再以文本解读策略这篇论文为例,后期研究出:实用性文本的解读策略,文学文本的解读解读策略,思辨性文本的解读策略。倘若又以实用性文本为例,又能继续拆分,新闻类作品解读策略、说明文解读策略、其他实用性文本解读策略。越细致,钻研透彻,成果频出,则标志着在该领域取得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厚度、高度,包括热度。不再是空泛的掌握,而是深钻一个版块的行家里手,具有充足的话语权。
整体来说,好的教研论文从不是一个阶段的产物。有可能是长期的酝酿,厚积薄发、博观约取。最重要的是:确立研究选题,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得忍受失败和挫折,还得耐着寂寞,非要与自己硬扛。不可能一次就能完成。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也是持久学习的结果。反复淬炼、冷却、锻造,推翻原有结构,重新启动;再推翻,没有个七八回合折返,是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观点提出后,却觉得茫然无措。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反复雕琢和完善,沥尽心血,倾尽所有,将脑袋中所有储备掏空掏尽。第三中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完工,发现此篇文章脱胎换骨,像是自己写的,似乎又不像。恍然之际,发现经过一番寒彻骨,终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