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76||2025年第3部书:《学习场景的革命》读书札记

(2025-07-28 22:34:17)
标签:

读书

思考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学习场景的革命》,该书的作者是美国戴维·索恩伯塔。这部书有趣之处在于形象化的譬喻----表达之美。将学习场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营火学习场景,水源学习场景,洞穴学习场景,生活学习场景。

“营火”学习场景:是以讲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环境,从故事讲述者或专那里学习。“水源”学习场景:是以对话为探究式学习环境;“洞穴”学习场景: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反思和内省的方式进行独立学习的模式;“生活”学习场景:指的是将所学内容放入现实世界进行习得并内化的综合学习环境,知识付诸实践。

单从这四个学习环境的归纳和描述,就能看出作者学术表达的特点。他善于把复杂的、抽象化的道理予以直观化的呈现出来,从而有效降低阅读者研读教育理论作品的难度。同时,又能促进阅读者对此书产生强烈的兴趣。整个论述,高度概括,深入浅出,左右勾连,对接经验,观照实践,具有一种绝妙的能力,看得明白,说得清楚,代表着作者对教育现象的精准洞悉,学理本质理解的透彻与犀利,且能与丰富的生活产生关联性。对于我而言,减少了查找相关理论来源的几率。比如一些教育论著,总是把简单的道理说得复杂、晦涩,绕老绕去,令人有畏惧感,似乎这样才能显示于作者学术的权威和知识渊博。我不必去搜索相关的概念,这个过程特别轻松。

戴维·索恩伯塔指出封闭的、森严的学习场景无疑将会对学生思维造成的固化和封锁。营火学习场景下,导致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单向度的接受状态,没有外出的输入过程,只是把所有的学生大脑当作一个简单的容器。把知识一成不变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存储起来。考察要点就是谁的记忆力更加强大。强调讲授者权威性和严格执行指令的规范化。在这种学习场景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法建立。学习就是重复和强化。

在水源场景下,围绕某个“水源”衍生出的话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和分享。比如对话和交流,并不是A提出A观点,B提出B观点,就是A+B的简单叠加,还有可能衍生新的C、D、E若干观点。这个事例就验证了英国萧伯纳的一句经典话语。“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是两种甚者更多种。”古代先贤如孔子、亚里士多德等,都是与弟子进行对话式教学,鼓励弟子表达独立的见解,思维在碰撞和交互过长中,产生新的火花,或者推翻对方的观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美妙的学习氛围随之产生。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赋予水源学习场景更多交互性和共享性。借助网络便捷和资源丰富,就能让水源充满流动感,相互协作和互补变得更加充足。提出优质的驱动式问题,引发学生开展项目活动。这本书设计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一个披萨怎么切才能让两人平分?”继续问第二个问题:“切一个披萨,第一刀不能通过圆心,怎样切才能让两人平分?”再问第三个问题:“如果又来了一个人,你得怎样切,才能让大家都吃到相同份量的披萨?”我竟然第一次知道高等数学的“拓扑学”。

在生活学习场景中做实际探索。“只有通过实际动手制作某样东西,才能证明我们真正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原理。”“然而,由于现在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往学的脑子里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注重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所有许多学生带着他们似懂非懂的知识就纷纷毕业了。”戴维·索恩波哥对现代教育体系的具体弊端进行批评。事实如此,大量的概念、知识、公式、定律等,部分学生并没有彻底掌握。他们只是看上去懂了而已,实际上相差甚远。动手实践能力弱化是学习场景单一化的结果。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记住,而不是真懂、会用、会创造。

实际运用能够强化理论知识。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必要性。要将无关的知识进行关联。比如该书提到几个有趣的题目。“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数学有何种关联?”“星系和飓风有何种关联?”“电动车和历史有何种关联?”“生理学和数学有何种关联?”精心设计一些跨学科研究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再如:为什么大多数花都是5片花瓣?(涉及到数学和植物形态学)鸟类是如何进化的?(该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古生物学和生物学)常使用常规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完全填充某个表面,但使用正五边形填充时,总会出现空隙。这是为什么?

技术对于学习场景搭建有着积极推进意义。针对不同的学习 场景,作者就技术赋能学习场景建设提出建议:

“技术化营火,搭建信息平台”,通过资源传播,多渠道拓宽获得知识的方式。提供可供选择的视频课程,比如在线资源、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网络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突出短板,老师讲授的内容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反而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甚至还要牺牲拔尖者的学习需求。在线网络课程出现,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拓宽课堂学习的边界,随时、随机、多种类型,让学习活动充满挑战性和进阶感。

“技术化水源,每个人都是协作者”。书中提到维基百科,访问用户不断修正和补充原文和词条。借助社交软件,比如留言、讨论、在线对话等,保持同步交流和异地交流,突破时空阻碍。即便是偏远山区学校,只要有互联网,就能与北京某个地区的名师请教。或者学生与某个城市的孩子相互分享某个观点和看法。甚至推出的在线课程,学生就能与授课教师即时对话。教师远程对学生进行辅导。

“技术化洞穴,用编程思维建构认知”。此部分科技感较强。要求学生编写程序。在编写过程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沉醉于独立的思考。

“技术化生活,在深度交互中学习”。强调技术与知识带来实际价值。比如3D打印机运用,让头脑中事物变成可见的实体,这种创造感带来的成就,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结果。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各种零件,利用回收材料制作模型。将多种知识综合运用,变开发出可视化的物品。

本书最重要的结语:“沉浸式学习,没有观众只有参与者”。融合四大场景,提出“教学全息甲板”的设想,其观点前卫且科技感强烈,完全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打造沉浸式的虚拟世界为背景,相关物体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随心随欲选择场景,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全息投影、触觉反馈,创造出逼真的、交互化、跨学科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对虚拟物体产生真实的触感。这种场景和我们去江油东方神画方特乐园“伴你飞翔”项目接近,高科技手段让你进入真实的场景,产生沉浸式的体验感。

书中介绍到“火星计划”学习过程,计算机制造出虚拟的探险过程,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乘坐飞行器到火星访问,在这个虚拟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掌握、形成新的技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历史课程学习,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教室里重现历史事件,学生很快就记住相关的知识。普通的教室转变为无比精彩的历史舞台。承担角色的学生,作为参与者,记忆深刻,感同身受。旁观的学生,理解更为全面。通过Kimi进行查询,它给出的结语:教学全息甲板=沉浸式技术+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学生中心的学习革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