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7||文本解读向教学转化的三步走
(2025-02-24 22:43:37)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语文课灵动与深度,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内容个性化解读、朴素化的研读。经历读者、教者、学生三种角色转化。将文本进行解构与重组、转化与活化,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 文本强调是“读者的创造物”,是“自主开放的意义结构”,其意义有待读者去理解、分析、发现的, 具有多元对话、意义建构的特性。于永中认为:要想真正的上好语文课,必须要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要深入挖掘教材,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带有语文味道的课来。
第一步,以读者的身份进入。采取朴素化的研读。作为一名普通的阅读者,平心静气通读课文。不借助任何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现以读者身份进行阅读,与文本对话。这个过程就是考察教师的语言品析能力、思维调控力、课堂转化力。
当你发现文本的精妙所在,你就要做出相应的批注。王荣生教授声称:拿起一篇课文的时候,最好先不要把自己当“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名读者,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
第二步,转化身份,以教师的专业视角思考。作为一名研究者,重点考虑文本的价值,这篇文本归属类别。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要思考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思考语文课程的属性、学段目标、教学提示等,如何将你的发现如何传递给学生的。
第三步,作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者。以语文教师专业身份考虑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要把握三个关键:学生不喜欢的,想办法促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搭建合理的支架,进行助读,促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精细点化,有效启发,引导他读好。将解决与理解为基础,确立学生的学习起点,制订出合理的任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
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把握特殊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白描手法,体会数字的奇妙运用。“一舟”“一孤山”等,感悟大与小间反衬与对比,显示出内心空旷。
以《五柳先生传》为例,把握诗文内容与作者背景关联。不要急着告诉学生,这是陶渊明的自传,而是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品读、讨论过程中,发现这位“五柳先生”与谁的性格相投,或者是谁的“自画像”,在这种不断接近真相、不断研讨、不断升华过程中,逐步解开谜底,然后再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