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51||育人机智润物无声

(2024-06-14 10:21:49)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每举办一次全县性的遴选展示、教师培训或研讨活动,应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进行全面复盘,以此审视学科建设存在的堵点,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为后续教科研活动开展、教师培养等提供新的依据。

就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而言,教科研工作要立足转型,有效发挥专业支撑作用,提升引领和指导的含金量。首先,基于证据,以成效为检验标准,在个体差异、校级差异、学段差异中溯本求源;其次,基于问题,以薄弱环节为起点,寻求今后优化提升的方向;最后,基于发展,以动态的眼光分析考量,发现参赛教师的自身潜能和个人优势。唯有如此,才能让每次活动都在原有基础之上有革新。就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而言,对于本次县级集中展示活动,我有以下浅浅的认识:

思政课程设计要突出育人机智精准达成

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让学生从内心认同,并建立一套认知体系,指引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单纯地讲道理,学生就会产生乏味感。将道理设计到故事中,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化。从兴趣度角度来说,孩子们会喜欢。

就像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寓言故事,采取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反而让我们记忆深刻、启发颇多 。我们听过的“坐井观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孕育丰富的意蕴,可以结合自身经验,产生多重的解读意义。或者镶嵌在情境中,将课本中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现实生活里的问题和素材为载体,让道理有了真实的依托,有一面可以直接观看和分析的镜子,投射出我们与之熟悉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心灵产生震撼,收到启发。或者隐藏在活动中,就像是魔法术,产生意外的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对所抛出的观点表示赞同,在亲自经历的过程里思想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认同其相应的价值,言语表现及个人行为发生真切的改变。

就像“小事情对人道德的影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问题不纠正,会酿成大错误。坏习惯不及时制止,就会形成陋习,造成重大的失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比如“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将这个故事以生动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对于他们思想教化更为贴切。

就像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寓言故事,采取小故事+大道理的方式,反而让我们记忆深刻、启发颇多 。我们听过的“坐井观天”“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孕育丰富的意蕴,可以结合自身经验,产生多重的解读意义。或者镶嵌在情境中,将课本中知识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现实生活里的问题和素材为载体,让道理有了真实的依托,有一面可以直接观看和分析的镜子,投射出我们与之熟悉的场景,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心灵产生震撼,收到启发。或者隐藏在活动中,就像是魔法术,产生意外的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对所抛出的观点表示赞同,在亲自经历的过程里思想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认同其相应的价值,言语表现及个人行为发生真切的改变。

已故华文作家林清玄早年当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最后,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到,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这个故事的启发性颇多。思政课就在于引领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使人迷途知返。

比如《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一课,教师针对粮食问题,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整个水稻的生长过程,工序、付出的努力,以图片和视频展现出来,先引导学生建立大米来之不易的价值认同。再以体验馆设计实践活动,教师亲自演示,让学生体验插秧的艰辛;之后,进入节粮馆,再对浪费情况进行披露,如一粒大米忽略不计,以假定人数进行预算和统计,庞大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其浪费粮食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倡议学生开展“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爱惜粮食从自身做起。整个展示环节流畅,过渡自然,集启发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直面现实问题,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方式和学习经验。

课程思政设计要突出德育渗透恰到好处

课程思政(学科德育),从构成看,课程在前,就是要突出学科课程的特质。就课程思政而言,教学设计的逻辑点必须遵循各门课程独有的属性。如数学课的理性色彩,严谨、精准;艺术科的感性之光,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等。

比如语文教师参与展示思政课展示活动,且不可逐本求末,脱离篇章解读和语言品味,在主旨方面无限制扩展。非要架空进行生硬宣讲,就走了味道,反而丢弃了语文课的特点。一定要上成语文课,体现出浓郁的语文味道,再结合相关的生发点,顺势而出、巧妙引导,引出德育价值元素,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比如本次展示的体育课以七律《长征》视频为背景,引出授课题目:耐力跑。利用标志桶进行设计,将诗歌中的“地名”设置为不同的运行项目,如下蹲、折线往返跑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既有耐力跑的各种分解动作,同时又以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等场景为依托,情感浸润与体能运动有机结合。

比如再如一节音乐课,创设情境,铺垫渲染。进入新授部分,教师辅之以道具,演唱《定军山》选段,辨别戏剧唱词发音与普通话的差异性,采取教唱--跟唱--接龙唱--合作演唱--带着动作扮唱等方式,增加感染性和趣味性。同时,渗透本土文化,引发学生思考,京剧如何传承,介绍了京剧普及和发展面临的困难。其实,戏曲在每个时代都面临如何满足并不断吸引观众的现实课题。该名教师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说过话语激励学生。“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以此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争做传统文化传播者和发言者,增加文化自信和传承使命感。

一节语文课,践行新课标理念。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文化公众号“秦之韵”推荐佳作活动为主线。分设我读--品风韵、我思--论优势、我悟--研标准三个任务,落实语句品析、鉴赏审美、质量评价等能力训练,每个任务环节紧扣,衔接得当。最后在总结部分归纳出“秦之韵”选文标准。概述秦川、秦人、秦腔特点,升华该部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即:“为人民抒写”《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一课,教师针对粮食问比如语文教师参与展示思政课展示活动,且不可逐本求末,脱离篇章解读和语言品味,在主旨方面无限制扩展。非要架空进行生硬宣讲,就走了味道,反而丢弃了语文课的特点。一定要上成语文课,体现出浓郁的语文味道,再结合相关的生发点,顺势而出、巧妙引导,引出德育价值元素,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