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君霞姐
(2023-06-22 21:10:25)
标签:
纪实生活 |
分类: 雁过留声—朝花夕拾 |
人与人之间,有的天天在一起,却难以交心。而有的人,即便很遥远,却能以诚相待、拥有很多话语。
与勉县君霞姐的缘分很是奇妙。我住在汉中极小的一个山区县,她住在历史悠久的另外一个县。两县由于地域环境、经济体量、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等差异较大。我们本来没有任何的交集。
随着网络普及,加之我一直坚持经营工作坊的公众号,定期推荐优秀作品,会在一些大微信群将文章的链接推送出去。偶尔,会阅读到一些汉中语文人的佳作。我在网络上读书,也有人读我的浅文。一日,看到有人主动加我的微信,我也就通过了。后来得知,她在江苏南通海门区一所初中挂职。碰巧支教结束的周宇勇大哥与她曾聊起我,说我的性格是如何好。
自从成为微信好友之后,我们的话语逐渐增多。诚邀她进入到我的研修团队,按照制订的研修公约,凡是加入团队的老师,每个月必须要提交一篇原创作品,在公众号推送。通过这样的形式,督促每位成员积极读书,勤于笔耕、勤于思考,不放弃对专业追求。或许是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繁重的缘故吧!也或者都在为各自的生活苦苦操劳……多数成员坚持得并不好。
君霞姐加盟之后,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每月从不拖拉。她的作品类型相对比较丰富,有挂职期间的优美游记,有南通研修的真实感受,有对生活的点滴记录,有对教育教学的探究追问。无论是那种题材,都流露出四个字“真诚”和“热爱”。我认为这是一种至纯的生活态度,无论现实如何嘲弄和讽刺,都是以满满的诚意予以回馈。对于我的原创作品,她总是耐心地阅读,有时候会转发分享在朋友圈。我的公众号由于成员们积极传播,如今也有1700多订阅户。均得益于像君霞姐姐这样的默默支持者。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打过七八次的电话。听筒里面的声音,极为好听。看得出,她为人率真。可君霞姐说从许多朋友那里,听到过我的故事。作为语文人,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读书和写作,以前以为只是一种杜撰,觉得遥不可及。可我们借助网络快捷深入交流之后,却有相见恨晚之感,找到了许多的共同点。用投缘二字形容,是比较妥帖的。
君霞姐的文字功底是过硬的,情感表达细腻。在构思表达方面,比较能下功夫,不像我那般毛躁和急促。有一次,我编撰了一篇她的文章。主观地将里面的标点符号做了修改。推送之后,她婉转地发信息告诉我,没有原来那个用法精准。我仔细琢磨了片刻,发现还真是这样。随机,赶紧修改过来。
过年期间,随同父母和老弟一家去勉县诸葛古镇游玩。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回到家里之后,她就发信息埋怨我,没有及时联系。大意是她距离景点较近,既然去了,就应该说一声。她好陪我转悠。我表达了歉意。我们一行上10人,多有不方便。改变要专门去找她。君霞姐的好客,由此可见。
和君霞姐姐相处,是淡淡长流水。我们是以文会友。由于我从事教科研工作。两个人的写作风格各有差异。可这丝毫不影响对作品的喜爱。勉县教师数量多,各方面压力大。我们山区县教师人数少,也有少的好处。偶尔,相互吐吐槽,说点小牢骚。她呢,还有四五年即将退休,可高级教师职称还没有解决。学校的职称岗位极度紧缺。即便如此,可从不放弃对所教学科的满腔热爱。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对我也颇有启发。之后,我们又开足马力,继续努力地工作。
生活和工作,就像是阴天和晴天的相互交替。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都不会占据太久。所谓“月圆则缺,水满则溢。”当不如意席卷而来,悲哀和啼哭都无济于事。到处去哭诉或者求助,似乎也难以打破局面。这些都取决自己的平衡和调节。当接触人多了,封闭空间就被主动打开了,你就觉得换一种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新的重生呢?所以了,我从君霞姐姐的身上,也学到了另外的洒脱和从容。只问耕耘,只为热爱,只为内心深处一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