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课154:课程资源是第一生产力

(2023-06-18 22:56:34)
标签:

课例

分析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西安小学教育集团送教研讨活动

今日早晨,群山俊秀如翡翠,雾气缭绕披纱巾,河水流淌长碧绿。与同事前去参观活动。西安教育集团利用“陕西省教育扶智平台”帮扶本县的西岔河镇中心小学。2019年启动,2020年正式签约,校长先后2次过来开展活动。这次带了30多名党员。

9:00左右举办座谈会。领导们致辞讲话之后,李校长谈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别引用了诗人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用互为风景、互为成全来阐述帮扶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听了特别感动。创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特别提到了西安小学作为百年老年,以“科研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发展”为抓手。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探索出本土化课程模式。比如“乐学语文”、“说数学促思维”、“浸入式活力英语”“效能体育”“智慧美术”等。

3节优质课展示,我和全县来自各校的30余名教师认真聆听。孩子们穿着天蓝色的校服。课堂上,他们整体表现得比较含蓄和内敛,不善于公开展示。即便到黑板上扮演和解说,还是有点害羞和胆怯,显得底气不足。但老师叫了起来,其发言还是很有特点。看得出,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并没有游离在课堂之外。

语文课,张茜老师执教的许地山《落花生》。该节课的特点:快速进入到重点部分。讲授学生学不会的内容。抓住大家对“落花生”品质描述。通过朗读对话、品析研读、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不图虚名、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特点。之后,顺势引出“借物喻人”表现手法。采取助学资料(知人论世)、视频展示(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手法迁移)、美文共赏(材料拓展)四个环节,强化对该手法理解、掌握。从概念了解到灵活运用,将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由某物联想到某人,引出其特点。这种语句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尤其是美文共赏环节,增加了类似的阅读材料,采取“1+x”方式,围绕一个点补充若干个相关文本,扩大学生认知面。价值观渗透从文本到生活(视频播放各种职业群体,他们身上难得可贵的品质),从生活到文本(启发学生充分联想之后,又呈现了艾青的《帐篷》节选、矛盾的《白杨礼赞》节选。)

数学课,陈超老师讲授的题目是《和倍问题》。我觉得该节课最大特点是对学生思维方式、活动经验强化。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重点讲授和自主点拨结合,比如“1份量”界定。“和倍问题”概念。整个学习活动,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陈列算式表达的关系。在独立自学、合作探究、分组交流过程中,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画线段方式),将抽象的数与直观的形巧妙结合,巧妙化解难点。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言:“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此外,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在一个大情境下逐步拔高,以西安经开一校篮球比赛、踢毽子活动、校园花卉为素材,与生活紧密关联。讲授习题增加难度。经过点拨、指导,学生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执教英语课的是年轻的王乐老师。尽管我只是个门外汉。还是被她富有活力和激情的调动能力、扎实的基本功所感染,发音标准,而且音质好听。在点评环节,我主动上前班门弄斧,当着领导专家和观课老师们的面汇报了自己的浅浅思考。引用了《美国教学创意手法》话语做开场白。“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手段,让学生被书本内容所深深吸引。”然后以安德森《目标.分类.评估学》三句话为抓手,引导教师在观课时候要关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效果达成,实现教--评一体化。主要分享的观点有:创造对话,运用迁移。情境物猜想,激发学生兴趣,观察特质。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灵活习得。动态化评价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有效激励学生参与学生活动。单词在语境之中引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尤其是细节处理比较单位。让学生发现中外语言表达差异。比如小动物在西方用“she”表示,而不是“it”,让学生发现不同,自己得出观点,教师予以强化。跨文化理解水到渠成。教学是科学,教学更是艺术,还是细节的艺术。

语文和数学课之后,李涛校长就学校课程特色做了简要介绍。比如语文课程“乐学语文”,趣味识字、思维导图、单篇鉴赏、读写结合,乐读、善思、能讲、会写。数学课程“说数学促思维”四会目标“会思考、会合作、会讲题、会编题”,实现三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理解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特别强调了说信息、说关系、说方法、说思想。以及学习活动六推进。每节课都将相关数学思想逐步渗透。如“数形结合”“转化思想”“归类思想”,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简约、理性之美与学生成长同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