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8)

(2023-01-29 22:28:20)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我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构成。

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提出和设计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做了进一步强化和调整,凸显日常表达和实用价值,以期改变语文教材文学类作品占比过高的现状,解决生活交际表达不通畅的各种弊端。如中学生请假条不规范的问题,留言条内容不明晰的问题。信息化时代,由于手机、电脑出现及快速普及,民众们日常交际和表达出现了数字化、电子化的倾向,无形之中也影响到学生,导致学生不会写规范的书信,结尾缺少祝福语、落款等问题。

新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功能做如下界定:“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显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关键词是“阅读”“交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应采取“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方式完成相应任务。所对应的是三种真实交际情境,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倾听”“阅读”是读取、回收信息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用耳去听,不歪曲,要有必要礼仪,如不打断别人的讲话和表达;用目去读,要有相应的读取信息速度。这个过程既需要高度的专注,也需要精准的信息回收。“观察”“获取”是分析、理解信息的过程,如交际情境的不同,而某个表达交流的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而“整合”却是优化、筛选信息的过程。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SIA将阅读情境分为四类:“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教育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范畴相对广泛,与“为了个人应用而阅读”“为了公共应用而阅读”“为了工作而阅读”均有交集。与传统语文教材对应来说,就是说明文、新闻、留言条、信件、说明书、科普文考察报告等。

该任务群阅读取向主要是信息采集、合理阐释、整合优选,主要是获取具体的、有效的信息,并进行适当运用。比如,学生进入到历史文物博物馆参观,能够读懂指示牌,根据文物陈列及相关的简介,撰写出真实的考察报告。学生阅读一条新闻,找出导语和主干,得出真实的信息。这些阅读过程,并不需要作者流露出鲜明的主观情感色彩,也不需要做出任何分析和推理。

该任务群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相比”,格式是相对固定的,有具体的行文规范。比如请假条,有着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开头和正文如何书写,结尾落款等。再比如留言条,也有着相应的版式。交待清楚需要留言的对象,书写清楚留言的内容。

从本任务群三种交际情境出发分析,可以进一步细化教学实施的策略,增强语言表达准确性和规范性。

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要善于创造真实的交际情境,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显然,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规范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有效阅读,对该类材料有一个客观认知。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实用性交流任务,学生通过例子的完整模仿,完成交流任务,掌握交流和表达技巧和步骤。强化和训练、反馈和评价是必要的手段。

满足学校生活需要:要开放校内所有的场馆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体育项目、科技项目、文化创造项目、阅读竞赛等活动中,制作海报、撰写新闻、科普观察日记等,不断增加实践体验感,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熟练地撰写相应的实用文,以此增加表达和交流机会。

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广泛开展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如科普考察、民俗采访、英模采访、观察社会、实地劳动等),接触不同阶层的人物,与社会各行深入交流,完成相应的实践,撰写科技报告、民俗采访日记等。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靠课堂时间是难以完成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放教育教学场域,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家长和社会支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研究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潮流,精选时代热点素材,比如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评论,关注“焦点访谈”节目,提升学生在实用性阅读方面的兴趣。超越教材的同时,还要超越课堂,并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真正走入到社会之中,阅读社会这本“大写的语文书”,认识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与其交流和对话。显然,往昔语文教材对该领域有所忽略和弱化。通过本任务群深入实施,势必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语言的运用效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