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3)

(2023-01-18 11:21:22)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语文课程性质与2011年版没有任何变化。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是语文课程一以贯之特点。但是,在课程理念方面,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语文课程性质:“三个打下基础”,表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普适性、长远性、全面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它是数学、物理、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通用基础。用丰富的语言符号系统打开现实世界之门。同时,与英语课程有着紧密关联,都属于语言工具类课程。语文课程具有包容性,在不同层面涵盖了多个学科内容。如“文史不分家”。数学综合性解决问题、实践性活动等,都需要扎实的分析、推理能力,而这些技能也是语文课程目标之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兼容并蓄,教材所选内容文质兼美、形式丰富、体裁多样,有助于学生艺术启蒙、思想教化、价值引导、观点形成、世界发现。带有浓郁的去启蒙性和教化性,蕴含丰富哲理,便于促进学生建立与社会、现实紧密关系。

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实践性、交互性、创造性,关注与其他课程共融发展,从各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倡导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学习,促使学生深度研修。整本书学习任务群,避免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倡导沉浸式、体验式阅读,从心智角度促使学生深入探索。

2.语文课程理念构成: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构建核心素养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三大类型,六个任务),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学习方式变革,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分别从目标确立、载体呈现、内容选取、教学实施、评价引领五个方面进行简述。

核心素养发展。教学目标经历了三个层面升级和转化。从教学大纲时期的双基目标,到2001-2021三维目标,再到素养型课程目标。每次变化,都代表着学科新的转型。

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最突出的地方。与高中语文课标保持了一致性,只是任务群数量只有其三分之一。分为了三个类型。什么是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在书中这样写着:“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要素”。从概念描述看,任务群突出的是内容层面丰富、情境层面的真实、方法层面多样、资源层面精选。关注的是实践性和运用性,关注知识结构重组和网络搭建,关注的是能力综合训练和方法互促提升。在我理解,既然是“任务群”,那么序列内学习活动必然都是高度关联、进阶发展、层级递进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群”。

课程内容整合。在整合上,课标上强调“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课程内容要来自生活,课程内容要打破分科壁垒,课程内容能力训练必须是整体推进,课程内容在三个维度发展是融合互促。

学习方式变革。在语文教学具体实施上,新课标与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紧密接轨。比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其实就是项目式学习特质之一,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学科特点,特别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评价导向作用。增加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设备、过程性监管、学生素能展评、互动交流评价等,扭转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方式现状,倡导过程性评价、数据化评价,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进行整体性评估,有效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盼春归
后一篇:仔仔长高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