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部书;读《苏东坡》随感(2)
(2022-10-13 20:45:16)
标签:
读书研修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每次读到苏东坡遭遇苦难的片段,看到林语堂先生穿插的议论,以及流露出的同情,不免内心就唏嘘不已,百年难遇的俊杰,被誉为是“文曲星”下凡,连宋神宗读文之后都陈赞有“宰相”之才,竟然享受这般的待遇。不由产生了许多的感慨和愤怒。不知道是老天爷故意刁难为之,天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他必定要走得道路。或者他生不逢时,降临在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
其实,生活也是相对的辩论法,取决于胸襟和眼界,以及自我心理调适。天黑的时候,就静静地储备力量,补充养分。东风吹起,躲进房间,与经典论著相遇,沉浸在书香世界。如果他一帆风顺,没有动荡起伏的贬谪经历,没有走过蛮荒之地,怎么会写出哪些情真意切、气势磅礴的诗文呢?
我喜欢苏东坡身上那种面对挫折的逆商能力,能快速地反弹,找到新的出发点。他有一种魔力。化苦难为乐趣,缺酒喝,就自己酿酒。五花肉多,老百姓们不会做。他就琢磨,弄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大火熬,小火煨。没有粮食和蔬菜来源,就开辟荒地种植。化清冷为喧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化悲伤为欣喜。与友人外出,途中遇到大雨,大家都没有携带雨具,全身淋得湿透,同行者都感到狼狈。而他,还能洒脱地吟诵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从容豁达拥有了一种治愈伤痛的能力。无论外界如何对待之,却可以从容应对。
苏轼的作品具有了一种穿越古今的磁力,直击心灵。喜欢他作品的人很多。前后赤壁赋,无疑是其佳作之一。字里行间渗透的哲学命题,令人思辨。或许,处于孤寂时刻的东坡居士,才能冷静地对待自然万物、沧海桑田、人间沉浮,面对古战场,硝烟不再,借故怀旧,产生深刻的感悟。其实,繁华和浮躁,不利于思想的沉淀和情绪的发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历史画卷中,却又流露出沧桑之感。于恒久的地域中,谁能拥有永恒的形象?与万千人群之中,谁又能将初心坚守到最后呢?
苏东坡借助作品,让其精神不倒下,其敏捷的文思、激荡的情怀、乐观的性格,让他成为民众心灵调节剂、思想催化剂。当我们遭遇打压,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位老人。赞誉满天下,却要一路贬谪。不过,他始终能随遇而安,不纠结个人得失。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拮据和艰辛。甚至到了瘴气滋生的海南岛,还能写下如此诗句: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东坡如果没有强大的毅力,难以渡过许多的劫难。他在蹒跚前行中,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却始终不违背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直保持着那种乐天知命的从容。他一肚子的不适宜,说穿了就是古代读书人那种追求——“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屡次打压自己背信弃义者,他还能选择宽容和释怀。我觉得这种境界实为难得。放下也就意味着彻底与过去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