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部书:从学习方式更迭思考课堂教学
(2022-07-04 11:27:57)
标签:
读书札记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用了三个月时间,阅读完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一书,我略有后悔之感。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是觉得读得太晚。其二,在阅读顺序方面,也有逻辑方面的不严谨,至少应该把前两本读完,《读懂课堂》《研究课堂》,这样才能使循序渐进,构建完整阅读图谱和课程改革体系。跨越过程有点大,显得本部书消化不够细致,有些囫囵吞枣之感。其三,期间停顿和摇摆,导致整个阅读过程印象有些零散化,不像以前阅读过程,属于一气呵成。
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给我了特别强的启发。对学习方式认知至少有了粗线条的轮廓。而对于我们当前的课程改革来说,就应该破解知识论,转向素养论。从接受化的学习转变为互动式学习、情境化学习、探究式学习,让学习活动真实发生,从而把学习权交给全体学生,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激发他们自主创新能力,让每节课都焕发出活力、动感,促使思维品质深度、广度、灵活度等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方面有突破。
其实,学习方式变革正是教改的核心。我们以前研究,重点是教学方式突破和优化,但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更迭。没有真正思考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动机维持需要哪些策略,学习资源开发需要如何顺应当下学生,学习氛围营造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感,他们在课堂上不会游离教学之外。研究学生,比任何阶段都更为重要。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模式。这本书可以说是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学习方式低级版本---接受主义统揽课程,教师把学生的大脑当做存储知识的容器,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复制即可。需要运用之际,从存储空间里面调出来了,不需要做任何加工和改造。以追求标准化、模式化的答案为主要评价手段。这很像是工厂里面的流水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容易固化,接受知识方式以教材为唯一来源。
学习方式的中级版本--认知主义理论为主导,注重了互动交流、双边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但需要以遵循教师意见为主要方式。教师会根据及时性反馈,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但能力迁移和运用程度不够。
学习方式的高级版本---建构主义理论做引领,认定知识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产生的,学习是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协同、对话、情境、有意义建构过程中产生。知识和能力构成素养,应该在复杂的、真实的、多变的情境中运用,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所教授内容于现实世界高度关联,学生觉得学习活动有价值、有意义,可以改造并提升生活。
以认识简单的“沙”为例,在接受主义理论支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反复地抄写。直到他们完成为止。而认知主义理论会引导学生分析该字结构,是三点水+少,从会意字的角度启发学生对这个字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轻松掌握这个字的结构、书写、辨认。建构主义理论在处理该环节时,会充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个字,会不断与学生对话,“你们是用哪种方式记住这个字的?你们如何辨析准确地记住?”学生分享各自认字的方式,促进学生分享活动经验,以实现学习资源互惠互利,完成学习方式交换,以求得最优。教师要求学生用造字法记住改字,同时还会让学生用“沙”字造句,主动用一段话语描述“沙”,创造出一个情境片段。教师把“沙”字放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以加深对该字的全面掌握。如果还可以再推进,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的“沙”到底有何种特质。当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他会联系到与“沙”相关的许多事物。头脑里有清晰的画面。“沙”字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汉字符号,而是逼真的、形象的事物,汉字抽象性演变为客观的画面感,记忆过程衍生为理解、转化、再现,学习实现了主动的建构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且多元,激励学生有认字的主动性,从而觉得学习过程有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