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线上研修活动思考
(2022-04-02 22:46:15)
标签:
工作记载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最近一段时间,参加了5个线上研修活动,主要是学科基地研讨和交流碰头会。使用的是钉钉直播软件、腾讯会议APP。最大的收获是:节省费用和时间,提高了互动效果。
对于山区县来说,交通不便利。尤其是个别乡镇学校,只发一趟班车,老师们开会,至少要提前赶到县城,来回需要两天半,对教学影响大。这也造成教师参加教研积极性不高。在学带培养期间,做省级专项课题时,我的课题组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开题会议、各种培训等,都使用了钉钉软件,远程直播。直接解决了我们即时互动交流的困境。而且整个过程,系统可以存储,便于反复回放观看,做好笔记与日常温习。有了那样的探索之后,我们尝试开展了几次网络培训活动。由于钉钉软件需要组群,把每位老师都拉入到固定团队之中,我感觉到还存在着缺憾。比如,举办活动不同,面向教师群体都会有差别。不可能组建很多群,也造成信息泛滥。同时,钉钉软件在互动交流环节,似乎也有不足。反正,至少我们不会用。只能在评论区发言。
在省级学前师范学院组织青年教师助力课堂项目期间,我参与县级管理工作。好几次汇报和交流,都采取线上形式。横山区、留坝县人数多,我们县人少,三个县区分隔远,集中培训成本大。故而,线上培训成为主要的方式。他们启用的是腾讯会议软件。可以看到每位参会者的头像,交流发言的时候,直接点击相应的按钮,就能发言了。而且画面、音质效果都不错。屏幕共享方便。不过,我从来都没有主动运用过。每次,都是对方通知,我按时参与线上会议。
3月中旬,到基层一个学校去指导线上教学实施情况。发现一位老师正在用腾讯会议软件授课。他现场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十分清晰。然后,他在频幕上面演示,学生通过不同的终端完成练习。之后,现场举行了一个基地视频会议。及时发通知,不到30分钟,几位学科领军团队成员进入到会议中。我们几位教研员坐在一边,学习了这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感觉不是太复杂。
腾讯会议软件录制权限控制严格,只有会议的发起者才有资格录播。这是实践产生的结果。我当时准备把会议录制下来的,结果手机却提醒我没有资格。自那次之后,我们另外几个基地建设会议,全部都用了腾讯会议软件。提前把会议号码、密码发布。尤其是小学语文基地活动,下午的活动,早晨十点半左右才与我们联系。好在教研员专题讲座是提前做好的,只是进行了修改。我审定了通知,做了适当修改。然后发布在群里。要求各校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按时参加。
培训的当天,我拿着手机坐在一边,打着耳机,专注地聆听着。老师们参与积极性还挺高。每所学校都发布了研修图片。最后,会议结束,还能看到参会的人数。这样的形式真的不错。
线上研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无疑是便于教科研活动普及面提升的。但是,有些深层次的指导活动,还得需要线下举行,毕竟跟着屏幕,无法感受到参与者真实状态。同时,线下活动有沉浸感,可以结合参训者的表现,随时做出灵活的调整,以更好地顺应老师们的专业需求和各种困惑。整体来说,需要用双结合的方式,线上与线下有机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