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课134:灵润语文的四维一体

(2021-06-11 03:01:12)
标签:

课堂

观察

分类: 省学带坊--工作开展

        --《暮江吟》观课笔记

2021430日城乡共同体名师引领省级项目,对本县小学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影响颇为深刻。这些送教名师均产生在我们自己汉中土壤上,且教学风格迥异,其执教的示范课特点鲜明,功底深厚。在430日小学语文组评议交流环节,我对张蓝师妹执教的示范课《暮江吟》做了发言。

张蓝师妹与我们相处,平时话语相对较少,但在课堂上,却展示出另外一种风采。有些优秀教师,天生属于课堂,课堂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我只观摩了一节课,现场分享了观课之后的感受。这篇观课笔记是再次回味课堂教学流程后的观课随笔,试着以有限理论素养对教学行为背后设计理念进行浅浅解读。我与张蓝师妹曾经谈论过,她觉得好的语文课要关注到自然生成。而我也喜欢浑然天成的动态美,仿佛是一条溪水潺潺地在山涧流动,轻快且淡然。本课堂观察笔记以《暮江吟》为解读点,走进 “灵润语文”所要表达、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艺术之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的艺术不再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鼓舞、唤醒、激励。”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品格、能力(素养)。从“灵”字入手,分解为:灵动的解读、灵活的方法、灵巧的点拨,最终抵达灵性的审美,互为补充,体现学生主体性,凸显作品独有的教材价值功能。从内容层面、方法层面、情感层面、审美层面构成灵润语文的四维一体。在多种方法中,做到优化与整合,顺应学情发展,是为灵活;教学内容决定教学目标,“诗无达诂”,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捕捉到生发点,是为解读灵动。《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生似懂未懂、一知半解、急于探究的时机,教师巧妙插入,给出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是为点拨灵巧。以解读定内容,以方法促学习,以点拨促巩固,促使学生身心投入,走入诗歌意境,读懂诗人,读懂文本,读懂更多未知之点。

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以意境感受、文化品位、思维培养为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第二学段目标: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入情入境,方可品位到隽永诗句中表达的无穷意蕴。诗歌教学看似浅,实则深厚。在浅薄与深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感,就能显示出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和丰富的文本经验。

维度一:灵动的解读。作为一首古诗,言语隽永且意蕴悠远,文本解读为第一要务。要把握三个重要的原则:知人论世、以文论人、整体观。知人论世。对于与当下的语境、生活情境有一定隔离的文本,必须要对作者创作经历进行简要铺垫,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文论人,从文章的风格之中,读者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到作者的心路、情感、价值取向等;整体观,是指文本不能从局部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有一个隐喻,对语文教学有着莫大启发。“我展示给学生一片巨大风景中的一些小片段,他们不可能在其中认清路径。”如何处理一片森林和一片树叶的关系。在“生命语文”熊芳芳老师的专著《语文不过如此》里面,有一段经典的话语:“是给学生一幅生命之画面呢?还是给学生展示一幅画面中的某个片段呢?”是语文老师处理文本艺术性所在。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叔本华的伟大之处是站在整幅生命之画面前,解释它的完整意义,其他人却致力于研究画布和颜色。”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就是一副画布,透过巨大的画布,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精美的点和面。点和面的结合,还要回到画布中,才会发现和挖掘出整幅画的美丽。解读角度、解读广度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感。该节课背景资料做了两次铺垫,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次是直接介绍白居易,为古诗找到精准的切口,改变了开课就把背景资料全部揭示出来,而这些背景资料与文本逻辑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二次是揭示了白居易当时创作心理活动。

维度二:灵活的方法。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不二法宝。但是诵读过程中有效指导,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如何读出跌宕起伏,如何读出一韵三叹,如何读出情愫悠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节奏、韵脚、重音、想象的过程中,掌握技巧,有画面感、有音律感、有回应感。喜欢这节课在诗句处理方面,教师抓住诗句中呈现色彩之美“红”,把各种与之相关色彩语句引入进来,孩子们朗朗诵读,增加了古诗教学的美感,演绎为精彩的相类型素材碰撞。

古诗教学的要点是要以本诗为引子,串联起相关的诗句、诗篇,形成围绕主题的文本素材链,增加了一首诗歌厚度,以诗诠释诗,激活学生的已有语文经验,在相互碰撞、相互串联、相互分享的过程中,互文印证,相互促进,在素材镶嵌与补充过程,加深对主题的深刻品味、体会,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图谱。从而建构起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审美情趣,文化润泽,则达到价值观重塑、审美取向。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维度三:灵巧的点拨。 “露似真珠月似弓”引出“境由心生”。 《人间词话》王国维对意境有如下描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顾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

古诗句语言隽永,需要教师抓住核心词语,在练字品味、咂摸感过程中,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一道残阳铺水中”,幻灯片出示“照”“射”“洒”,反复推敲,这些词语能否与“铺”做置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建立在最后的环节。出示了教师创作的“日记”,“初三,黄昏后……”引导学生当堂练笔,完成对该首诗歌的鉴赏性创作,是对写法的再巩固。对于孩子们而言,也是愉快的写作之旅。

维度四:灵润的审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个关键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传承与理解”。这节课在审美、思维、文化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四者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提出了自己的创作论总纲,即: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学生情感得到熏染,与作者深入对话,感受到该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并且带着诗歌所渲染的文化,进入到独立创作之中。限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练笔并未能充分地展开。

当然,这节课在文化的浸润上,铺垫之力受学生基础的影响,本可以发挥得更好。《暮江吟》既是诗人白居易心境平和之下,对现实客体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故而在环节无痕过渡中,如何把学生思维、情感以巧妙地迁移到下一个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师妹还需要顺势而为,而不是刻意雕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