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126: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2021-01-19 23:05:28)
标签:

课堂

观察

分类: 省学带坊--工作开展

----示范课《那次玩得真高兴》观后随感 

111日的佛坪,寒气逼人,气温较低。可我与一群老师们的心却是热乎乎的,扑腾腾地跳跃着。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经开一小李涛校长带队,在西岔河小学开展送教活动。观摩了刘菲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那次玩得真高兴》。由于前段时间繁琐事务多,故而今日才抽空整理听课笔记,再对照当时的点评,写一篇观课后的浅文。

那节课,我听得是轻松愉悦,孩子们参与性高,学习投入。最后在口头陈述阶段,孩子们的精彩颇为表现,让所有观课教师为之震惊。他们快速学会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小河流水”“树枝摇摆”等,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这节写作指导课由于教师引导得法,步骤细致,素材恰当,在多种组织方式衔接转化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了五素句的运用之妙。

“那次玩得真高兴”,到底要写什么,写作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教师循循善诱,促使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解。整节课采取思维导图直观化的模式,让学生的审题、表达等有具体标准做评价,教师勾勒出丰富、简洁的思维线路图,促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变得清晰、有序,围绕题意、表达丰富。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指向鲜明。搭建写作骨架,快速观图说话。分享交流共提升,素材鉴赏学方法。当堂练笔促消化,星级评价抓落实。

导入环节蓄势铺垫灵活有趣。刘菲老师现场画了一副鱼骨图,让学生用“首先”“然后”“接着”承接词说出绘图的过程,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有趣、新鲜的绘图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其过程及步骤,引导学生观察顺序,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既是对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也关注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写作指导课支架搭建有序合理。引导学生审题立意,先是自学习作要求,圈点勾画出关键的信息。教师让学生汇报,关注本次写作的要点,要从那些方面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拆分题目中的关键词,注重写作的程序性。比如“那次”是交待时间。“玩得”是与玩耍有关。如此......先审题目,再审内容。教师用五素句做了全部的统揽。“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称之为五素句。通过归纳的方法,把五素句放在鱼骨头的不同位置。

看图说话和句式训练紧密结合。教师采取跳跳石,补写空白,降低难度。出示几幅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补充相关的信息,说一段流畅的话语。“用上(  )时间,我和(   )谁在(   )哪里(   )干什么(   ),当时我很(    )心情。”通过固定的句式,让学生在观图与思考的过程中,借助搭桥、小步跳跃方式,把图画中的信息转化为固定的句式说话。将句式训练往段落训练有机拓展,为后面的当堂练笔、围绕题目写作搭建了基础。

教与学有序推进及灵活转变。教学过程,前面体现了教师精讲、精导,发现学生逐渐掌握后,教师就开始主动放手。学习活动有了多个层次展现。从多到少,从难到易。先是四人合作,然后是学生两人合作,最后是学生独立练笔。从教师主导优势发挥,到学生主体参与推进。教学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在不断弱化,教师也在逐步 “让位”。教师的“弱化”建立在学生逐步掌握方法技巧之上,教师的“让位”建立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

提供素材学习表达技巧。让学生以鉴赏者的姿态审视相关的习作素材。在分享经验过程中找到参考点。语言表达、心理表达等有对应的语段,便于学生理解,从概念性、技巧性写作术语转化为直接的学习素材,将陈述性知识拆分为“程序性”“策略性”。

营造平等温馨教学氛围。刘菲老师从讲台前面走了下来。她轻轻地蹲在一个孩子面前,个头与那个学生处于一条水平线的位置。与小朋友们耐心地对话。以平和的态度倾听、点拨、启发,不以高大的姿态压制学生。这样的教学态度自然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整个教学设计,我仔细审视,就是一个精妙的网。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承流畅,衔接得当。比如绘图描述的过程,渗透了承接词运用所达到的效果。后面的写作素材展现,其中一个动作描写的段落就是“首先”“然后”“接着”体现,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例子再次出现,学生对转承词在语言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他们在日常表达过程中也就会现学现用。

没有完美的课,只有更好的课。作为旁观者,我有两个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其一,教师课件所列的素材与当地孩子生活认知、经验不熟悉。山区孩子对足球运动认识少,况且是外国足球。尤其是语段中出现的齐达内、罗纳尔多等外国足球明星,农村的孩子们根本不熟悉,产生了陌生感。如果换成是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或许他们兴趣会更高。

其二,该节习作指导课,技巧方法显得过多。教师归纳了大量的技巧。如承接词,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修辞手法、动作描写、标点符号等。间接抒情。习作教学,三年级才起步,一下子确立这么高的要求。对于三年级才起步的山区孩子们来说,难度大,目标高,不能考虑到一课一得。对学情预测与分析有些脱离实际。基础好的学生课下习作会完成较好,运用教师介绍的多种方法。而基础不好的学生,或许会有些小迷糊。

作为一节有特色的写作指导课。搭建支架,让孩子有素材可写,知道如何去谋划,为后面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走出课堂,我在琢磨,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在写作课里感受到创作与表达的乐趣,也体会到写作并非那么难。只要引导得法,我们的孩子会真得很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跳跃的情绪
后一篇:开启暑假模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