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

标签:
研修反思 |
分类: 省学带坊--工作开展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陈静静博士的讲座《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核心内容是怎么应对课堂教学困境,如何保障学生的高品质学习权。她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的、协调的、深度学习”。我结合自己的思考,就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浅述个人的反思。
要想实施深度学习,则应该明确“学习”到底是如何发生。
问题一:什么是学习?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部影响巨大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在了解深度学习之前,先要知道什么是“学习”,或者说“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活动是如何发生的。不同的教育理论对学习有不同的诠释和注解。而《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总结出了学习的七条原理。该书2012年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并发行。该书作者分别是:苏珊.A.安布罗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务长;迈克尔.W.布里奇斯,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师资开发主任;迈克尔.迪皮埃特罗,埃伯利卓越教学中心负责研究生的副主任。
《聪明教学7原理》分别是:
1.学生的已有知识会促进或阻碍其学习。
2.学生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
3.学生的动机决定、指引和维持他们的学习活动。
4.为了促使学习达到精熟水平,学生必须获得相关成分技能,通过练习整合这些技能,并且知道何时运用所学的技能。
5.伴随反馈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联系,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6.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与课堂中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气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他们的学习。
7.要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必须学会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了解到学习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深度学习”,从而在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思维向高阶攀爬。
问题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概念1:深度学习是与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相对应。深度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布鲁姆目标高阶思维层次,而浅表学习则处在低阶思维层次。深度学习的精神状态是全身心投入,体现为综合素养提升,创造、评价能力强。
三、什么是学习共同体?
陈静静博士以学生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6S为基础,探索出了深度学习螺旋桨模型以及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学生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6S,指出了营造一个符合儿童学习环境。
日本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指出:“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佐藤学教授关于“学”繁体字的解析,教学就是要营造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成为教学的中心。”然后,“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这就是学习共同体。
问题四:如何走向深度学习?
结合陈静静博士的学术报告讲座,以及我日常教学教研,个人认为建构深度学习,需要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完成、教学环境营造、师生关系重塑、学习动机唤醒等多个角度进行实施。
1.教学内容精准性。要在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贴切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紧密的对接关系。教学内容过大、庞杂、繁多、过高,就会让学生无法适应。过大,导致他们无法辨认核心的知识到底是什么?迷失在知识的丛林之中,找不到正确的主干。庞杂,意味着旁逸斜出,影响到思维的聚焦性,以及深度的投入;过高,意味着怎么努力,都难以完成任务,造成了学习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没有学习成绩感。
2.学习材料要加工。每节课教学内容是以具体的学习材料来完成的。如果学习材料无法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方式,那么学习就变得无趣。对学习材料进行包装和改造,适应学生的“胃口”,学习就变成了愉悦的过程。将数学符号的抽象性以场景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就觉得数学有意思。学习材料的加工还体现在知识与知识之间,要形成关联、对接与碰撞,找到知识点的差异性,从正例、反例两个角度去理解,增加思维的活跃性和开放性,甚至是严谨性。在刘月霞、郭华教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有个例子让我记忆尤为深刻。关于鸟的概念,只列举标准的正例“麻雀”(有翅膀,会飞),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再列举出非标准正例,如“企鹅”(不会飞),就会引发学生深入观察、探究鸟的关键特征,形成“鸟”的科学概念。
3.学习活动恰当性。学习内容确定后,教师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习活动。其一,活动的密度和难度要与学生思维方式保持一致性。即:从简到难,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拔高,像台阶一样层层往高处推进。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成果,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时间,对信息作出反馈、回应。故而“一张一弛”,才是课堂应该有的节奏。
其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体现进阶和变化,往高阶思维方面设计。比如课堂练习环节和当堂巩固,应该有基础性练习、中等性练习、拔高性练习。要以“创造”为最高的目标,对其他的目标进行统揽。如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教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续编一个小童话。这就是“创造”,“整合不同部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5.师生关系的重塑。陈静静博士倡导教师要有好的倾听能力。是一种基于师生平等互助关系的精彩描述。教师的倾听态度、倾听方式,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则是新的师生美好关系的展望。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及诉求,根据这种困难教师再做出学习的辅导与跟进,协作学习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