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空空布衣-周雅梅
空空布衣-周雅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33
  • 关注人气: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好未来教育变革的应对之策

(2020-02-11 18:14:56)
标签:

研修

反思

分类: 省学带坊--工作开展

29日,打开新浪博客,随意到一位博友网站阅读,发现了他写的一篇博文,谈到了新实验教育朱永新教授的讲座《未来的教育》。其实,关于这方面的学习资料,我还是听了好几个的。

201914日,我在陕西省师范大学积雪堂参加了三秦教育论坛暨国家基础教育成果推广交流会,现场聆听了两个关于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专题讲座,一位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主讲的《未来世界的学校变革》,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主讲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两位教授的观点鲜明,要转变思想,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014日,我在西安的东方大酒店,又聆听了与此相关的讲座。主讲者是西安小学校长吴积军老师。他讲授的题目是《静悄悄的革命未来教育及我们的责任担当》。里面也论述到教育的几个变革。最近各地积极开展的网络教学,也启发我对未来教育产生了一些简单的想法。做好未来教育变革的应对之策

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如果不具备适应未来教育的思想和能力,不去积极适应现实,我们只会陷入到无休止的恐慌之中。

教学方式: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混合推进

线下教育是指班级授课制下的集中教学模式。有统一教学目标,所有学生接受任务是相同的。这种指令式的教学大多数是严格地遵循预设的流程,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教师,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思路。这种方式节省了人力成本,但教学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兼顾了多数,忽略了少数。但也会形成阻碍,对于个别学习力强大的学生和个别学习力薄弱的学生都是不利的。前者没有学习挑战导致失去兴趣,后者难以消化当堂所授导致厌学。随着新高考方案的推出,传统意义的行政班级会发生改变。选班走读,分层化教学开始实施。这会对线下的班级授课有较大的改进。

线上教育的出现,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弥补了线下教育的不足。学生可以自选,以适合的时间、喜欢的方式、不受制空间,寻找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线上的教育资源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完善课内的部分缺憾。但是,线上教育也存着相应弊端。动态化、真实性、互动性没有,学生和老师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的网络。缺乏情感的增进和交流。长时间的线上教育,还会让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影响视力的同时,也会有心理疾病。故而,线上教育并不能代替线下教育,未来教育应该是线上和线下的交互混合。

学习方式: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互弥补

课内所学的知识不能以僵化的形式呈现,而应以灵活的形态生成。首先,要让课内的知识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位教师设计了大型活动,他把所有的项目策划及相关任务分配给了学生。有的学生承担节目主持人,要写主持词。有的学生要设计宣传海报。有的学生要做活动方案。有的学生要写新闻报道。有的学生还要完成邀请函,邀请家长及其他教师参加。活动结束后,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这个活动所有文案训练的是实用文写作,新闻、海报、方案、主持词等。这些类型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具备了走向未来社会的书面表达综合能力。其次,要增加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让各种知识有效融合,形成互补、诠释,帮助理解疑难点。部编教材八下《大自然语言》,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介绍地理学科中的一个知识点,海拔与气温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懂了这个道理,就能明白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再联系唐代白居易所写的《大林寺桃花》:“人间桃花四月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所处的海拔不同,气温有差异,故而山寺桃花开得迟。其三,提升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从实践回归学校,再到课内和书本上去寻找答案,搜集资料及信息。有助于利用真实的资源,思考零散知识之间的结构,组建网络,深刻地理解,形成综合能力。

教师作用:组织引导与建构促进共融共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在实施建议里关于师生关系有如下论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解惑。未来的教育,学习资源的渠道是多元化,学习过程实现了“以学定教”“顺势而导”,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根据学习活动,积极建构,产生新的意义。与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协同和促进者,随时给予帮扶,下达新的任务,让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力攀登。做好未来教育变革的应对之策

评价体系:定性测评与过程观察全面结合

--评是一个循环的教学模式。基于人才发展的需求,定性测评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日常教育教学中各种测试、考评等方式,都是定性测评,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错误的评价导向,而毁掉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就如同爱迪生,在学校里总是问稀奇古怪的问题,让老师们都觉得他是一个顽劣、调皮的孩子。幸好爱迪生有一个聪慧的妈妈,她接纳了孩子,并且亲自给孩子教学。否则,天生有好奇感、动手能力强的发明大王就可能夭折。做好未来教育变革的应对之策

美国脑科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人有八种智能,但这八种智能发展不会是同步的,某一种智能强,另外的智能就会弱。观察我们的学生,就会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运动能力强,有的学生擅长分析及推理,有的学生空间感强。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学科都学好,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看,是不可能的。弄清楚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教育不是把每位学生都培养为全能的超级人才,而是发现他们身上所在的潜质和特长,给潜质的分子提供充分的空间,增加必要的光照、水分及营养。定量评价并不科学。与过程观察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目前中小学生使用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不错的评价形态。但在过程监测中,由于人力缺乏和机制不健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比如,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就能提升过程评价的精准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今天的学生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老师和学生将生活在过去。作为教育工作者,考虑这种变革的可能,积极研修学习,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变革的时代,以开放的心态做好调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悟以往之不谏
后一篇:梅花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