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115):文言文趣教与深教
(2019-12-29 23:07:32)
标签:
课堂观察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2019年12月14日,在城关小学举行了“国培计划”(2019年)陕西省项目区县--乡村教师工作坊线下专家指导活动。我在小学语文组参加了相关的活动,观摩了两节研讨课。其中一节是四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内容属于短小浅显的文言文,选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著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作为部编语文教材,编写体例有了调整,注重学习策略培养,实行双线组合,关注知识的梯度性,尤其是助学系统和研讨习题等方面指向性强,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了明确的操作要领,也清晰地提醒了教学目标的具体走向。安排这节课,也是我给该名青年教师下的硬性任务,要求她参考一位省级教学能手的设计思路,结合本班的实际,深入研读,尽量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有新的突破,而不是再拿一篇已上过的古诗进行精彩展示,那就失去了研讨、提升的价值了。
该节课上了53分钟,前面的铺垫稍长,后面的两个环节也没有得到展现。其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们的语言基础好,提出某些问题还很有难度,重点围绕在“言”方面。比如学生问:“古代的走,今天是意思是跑,那古代的走又用什么字表示呢?”教师进行启发。学生汇报。“我觉得是行。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学生问:“古代的跑用什么字表示?”教师转傻。学生又发言了。“我觉得是奔。嫦娥奔月。”有学生提出了“尝”的意思是“曾经”,与现代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实,该环节的处理上,教师还是有点急促了。尝,也有品尝的意思。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实词,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两个方面。
二是安排学生结合文意,现场进行表演。选学生当小朋友,选一名学生当王戎,现场再现情境。由于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理解力还不错。其中一位小朋友,把苦李子的感觉表现的较好,故意砸吧着嘴巴,突出舌头。而表演王戎的那位学生,则镇定自若,目不斜视,也很好地体现了王戎冷静和聪慧。可惜,这个环节组织上还是有些仓促,只是用表演代替了文字,并没有创造性的成分在内。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也存在着组织的不到位。学生的关注点全部跑到了采李子学生的身上了,反而忘记了对主角的关注。
三是关于文言文学习方法引导得法,注重渗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炼了四个方面的“法宝”。看注释,借助上下文,看图画,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相对比较陌生,就需要教师教给具体的方法,让他们减少畏惧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从而建立敏锐的语感。这也形成了该位教师的执教风格。每一类篇章的学习和教读,总是关注方法的点拨和启发,让学生掌握方法,慢慢就能进入到自主阅读的阶段,从课内得法到课外补充,语文素养也就逐渐提升了。
其四,文言补白处理巧妙。“吃完李子”后会发出何种感叹呢?让学生完成一个支架式的填
空。用PPT展示语句。“信然,叹曰:
来自西安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张礼斌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我听得较为细致。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他对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尤其是拘意定音、拘意断句,觉得抓手好。课堂教学评价灵活,既有鼓励性的显性评价,也有导向性的隐性评价。由于评价得法,学生参与度好,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投入。该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写的一首漂亮的粉笔字,板书工整秀气。但是在文言的处理上,张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古代是以单音字为主,在现代文的转化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多联系成语,将其转化为双音字。对于以剧本形式再现,也提出了建议。表演放在课后,准备与排练,研究剧本,创设虚构的东西,创造性地发挥。应充分掌握文本的深度后,进行再加工。只用表演的形式,还不如好好地读一读,读出层次来。对于这个建议,我也觉得很贴切。形式虽然灵活,符合了儿童的认知方式,但趣教还可以采取别的形式再进行设计。
在围绕部编语文教材单元目标“复述”目标方面,教师还需要再强化,弄得扎实些。尤其是取掉标点符号的原文再现,张老师认为拔高了目标,这应该是高中语文的目标。停顿处理方面,教师还可以再示范、引导。
当然,作为临时受命的县级公开课,该名青年教师还是承受了一些压力,包括课前的各种准备,也付出了心血。但是,能得到省级专家的评价,对于她未尝不是一次很好的挑战和学习机会。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了趣教,思路是正确的,就是趣教的方式需要用改进和加工。用学生自主质疑的方式实现了深教,补白运用到位。尽管也留有不少的遗憾,但瑕不掩瑜,这节课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辛苦很值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