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67):教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2019-05-18 22:31:34)
标签:
课堂观察2019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江苏南通市崇川区送教示范课《忆读书》点评
2019年5月16日,在城关小学观摩了来自南通市崇川区城港小学副校长邵晓云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示范课《忆读书》。作为篇幅较长的散文,教师如何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制定出精细的教学目标,本身就存在着难度。而且又是异地借班授课,对学情明显不熟悉,这更是难上加难。执教者为什么不选取一篇短小的文章展示呢?偏要向“虎山行”呢?这是盘绕在我听课前的困惑。
课结束了,留在大脑里的谜团解开了。厚实、朴实、扎实,教出了文本的核心价值,是我对该节课下的定语。
依据文本类型,确立适宜的教学内容。该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依据文本的体例和特质,充分地挖掘文本的价值和思想意义。我最崇拜的专家之一——全国特级教师、青春语文王君老师在其作品《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里,将所有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分为六大类,即: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语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从邵晓云老师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该篇课文属于主题型文本,其主题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从文章中获取多样的读书方法,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扎实的阅读素养。以教材为例子,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读《三国演义》的哪些经历?她的这些经历对我们的读书有什么启发?”在她循循善诱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共同梳理、归纳出:坚持、身在其中、读整本书、好奇心、一知半解、爱不释手等。在学生心中播种阅读的种子,达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之目标。比如,读到“关羽死了,为什么不读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终于明白是“因为太伤心了,身在其中。”
以问题为催化剂,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该节课的提问类型多,方式灵活。一是善于在矛盾处追问。提问的时机、方式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及经验积累。老道的邵老师有几次提问,犹如一粒小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散发出各种涟漪。她追问:“又把书丢了,为什么还要读呢?是不想读吗?为什么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茅塞顿开。“是因为太伤心了,已经走进了人物。”教师顺势归纳出“身在其中”。二是善于在平淡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开始后,PPT出示:“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教师提问:“有什么感受?”“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汇报:“她读的书多了”“到底读了多少书?”“为什么谈到读书话就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默读课文,从文中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整体性阅读阶段。
文本解读思路清晰,为后续教学搭建框架。开头出示的关键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采取的是倒叙法对文本进行解读。该篇文章其实就是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个部分组织材料的。基于此,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就直接点明主旨,强化主题认知。文本解读的思路是:让学生自由猜想,引出问题,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理清行文线索,找出文章主干;划出范围,局部默读品析,揣摩体会。教学活动有条理的推进,从易到难,整个过程逻辑严密。显然,该节课是解决了读书方法的归纳与整理,就为第二课时的“读好书”做了铺垫。
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强化阅读策略的指导。统编教材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主题的双线推进。语文要素里有四点:必备的语文知识、恰当的学习策略、基本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该节课中,邵老师特别重视阅读策略的巧妙渗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实施建议里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学生们第一次读文,提取信息,解决问题,采取的阅读策略是浏览的方式。默读2-5自然段,采取的阅读策略是默读的方式。个别段落,比如介绍《红楼梦》,采取的方式是跳读与诵读。而局部的语句揣摩、咬文嚼字,则是品读加教师讲解。
巧妙渗透思想情感,与文本实行多维对话。整节课,都是在对话过程中推进阅读教学,并非生硬地灌输教师的个人观点。“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归纳出读书方法“一知半解”时,教师设计了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你是否赞同这种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分享看法。学生汇报了个人的看法之后,教师进行了归纳和引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尊重文本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个人认知结合,激发他们拥有独立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小组汇报、谈论,是学生之间的对话。邵老师的引导语,则是她与学生的从容对话。
关键信息由学生板写,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心。我特别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板书内容是由学生予以呈现。这样的方式既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实“眼中有学生”。也能借助其板写的过程,顺便加强学生的书写训练,对学生汉字书写进行强化和规范。同时,还能让学生分担教学的部分任务,他们是老师的小助手,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加愉悦感、获得感。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并没有执教过小学语文,仅以此篇简单的课评,向邵校长致敬,以浅薄的思考,写出我所能看到的一点点“门道”。为了打造美好的教育,她从远方走来,给佛坪的孩子们奉献了一节质朴、厚实、扎实的语文课,阅读的种子不经意间在孩子们的心田撒播,相信若干年后,势必会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会记住,某年的早晨,一位美丽的江苏老师以语文的名义,与他们在课堂相遇,师生间思想相互碰撞着,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室里散发淡淡的花香,亦如五月优雅而至的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