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要避免串讲法(1)

(2018-10-21 23:27:32)
标签:

课堂

观察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所谓的串讲法,就是一段一段地讲授、分析、品读、诵读、积累。这个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刚入门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好用的,便于操作。该方法应该是以前划分段落、明确大意、中心思想老传统手法的变形。从行文结构的逻辑构成来说,文章就是由段落构成的。但是,随着阅读方法的逐步建立,以及文章篇幅的增长,串讲法的劣势就会日益明显。

串讲法的弊端具体有:从效率的角度而言,特别地费时间,也浪费人的精力。第一段的某些提法和要点,或许在后面的段落就有体现,逐段推进,会出现重复性的话语。从文本的特点来说,肢解了课文,只有局部的研读,没有整体性的全方位掌握。看到了树木,看不到森林。就像是著名的雕像,断臂的维纳斯,单纯地看断臂,她会美吗?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脸部,身体,胳膊,有机地组合,整个雕像呈现出伟大的残缺之美。从方法的角度看,缺乏建立一种巧妙的切入,用支点撬动整篇文章的研读,打开一个口,看到一片天。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缺乏宏观的驾驭性,思维是简短的、零散的,没有呈现集中性和链条状。尤其是随着年级的拔高,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很可能出现焦虑状,拿捏不住课文的重难点,导致面面俱到,关注的点太多,训练的内容太多,安排的环节过于复杂,反而会丢弃了核心的教学目标。

避免串讲法,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找到文章的支撑点、关键点。或者是文章中反复描述的词语,或者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者是课后习题,或者是某个训练点,或者是问题设计,或者是文本表达的主旨,甚至会是一副插图。特级教师“导读法”流派钱梦龙先生说过:“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用单元篇章来说,教学中既要关注学段目标,还要关注单元目标。放在某个单元的体系内设计教学,第一篇课文和最后一篇课文的作用很特殊。第一篇就是统揽整个单元的开山之作,具有很强的指引性。最后一篇文章,它在单元体系中的编排意图很清晰,要实现读向写的过渡和迁移,因为后面就是写作部分了。理解作者的编排意图,就能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功能和文本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来,教读课文就是听说写的范例。课文中的语言、修辞、写法等,都是在传达一种思想,如何用传神的笔调写出此类的文章,如何灵活地积累语言。

基于此,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关于篇章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组织,是否应该聚焦在引导学生观察文章是如何写的?用了哪些精妙的语言?该单元的目标描述的很清晰,要围绕某个方面写一段话语。纵观整个单元,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在为学生提供写景类作品的范式。无论采取了那种的表现形式,都会围绕某个点,写出其具体的特点。理解了单元篇章的整体特点,我们教学的重点就不会偏离。

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在其论文《为什么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中,有个鲜明的观点,我是特别地赞成:“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程的基本认为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习母语运用的能力。如何理解“以语言为核心”呢?黄厚江老师在文章里写的更加地明确:“一切的教学活动要充分地体现语言元素,要紧紧地围绕语言展开。具体表现为语言解读、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共生”。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就要围绕“美丽的小兴安岭”里到底有哪些优美的语言,“美丽”一词从哪些方面展开,如何写出了“美丽”,诸如此类,才是教学的目标。从教学重难点的角度看,小兴安岭的美丽,他们是容易发现的,通过自学就能找到,通过整体感知就可以有了初步的印象。可是,从语言的角度看,如何美,能找到相关的语句,进入到个性化的阅读赏析环节,这为重点,需要借助教师的点拨、示范和分析。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赏析,思维充分地运作起来,看到更多优美的画面,能够仿照文章中的句式自由地说话,能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季节去大胆地描绘,才是文章最应该关注的地方。这就是教学的难点。

我从来都没有教过小学语文课,对于学情的研究自然是不够精准,当然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当然,作为观课者,拥有自己的思考,并认真地记录下来,这也是我的职责和习惯,这也是对授课者的一种尊重。其想法的初衷不是挑刺,而是为执教者提供教学思路。当然,我最希望看到此篇课文学生的表现是这样:对于四个季节的描述,全班的学生都有个性化的表达和见解。他们能够在描绘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尽情地发表个人的看法,围绕某个观点自由地说话、口头阐述,对小兴安岭有着无穷的憧憬,想象出了更多的植物、动物、药材,如此这般,教学效果才算达到了最佳。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我却知道,面对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教学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打算以后一定要去看看,那才叫真正的高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