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14):创设情境注重教法
(2018-09-01 23:51:00)
标签:
课堂观察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8月31日,在初级中学的学术报告厅进行了部编教材培训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示范课教学。执教教师花费了很多的心血,深入地研读了教材。该节课能够紧扣部编教材的双线编排体系,尊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理念落实比较到位。人文主题有三大领域,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显然属于人与社会的版块,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彼此温存,关怀互助,能够体谅他人,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对于语文要素而言,分成四部分,即: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恰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该单元的目标重点在学习策略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预测的技巧,根据具体的线索,学会大胆地推理、想象。这是阅读策略的具体体现。
我个人认为,整堂课的教学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问题的设计贯穿始终,统统课堂。开课之际,教师及时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后,说出老屋的初步印象。以“这是一个
二是情境的营造比较到位。因为是三年级的学生,刚好进入到第二学段,需要教师在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基础之上,再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挖掘。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性为主,直观的画面效果最好,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制作了静美的图片,老屋、小蜘蛛、小花猫、老母鸡,色彩鲜艳,比较逼真,分别对应到具体的事例。有了图片的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地调动,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提问活动,促使教学有序进行。
三是学法的选择注重多样化的设计。由于该篇文章的场景化比较明显,通过对话、描述构成。教师采用了分场景阅读的形式。为了纠正诵读的机械化和形式化。教师进行了大胆地创设和灵活地推进。有的段落是学生自由选读,标注拼音,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的段落是师生分角色诵读,让学生进入到场景中,深入地感受,体会角色;有的段落是开火车轮读,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营造一种竞争的良好氛围。形式的改变,是为了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文本中,感受其主旨和语言的表达特点。
四是能够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发展,尽情地发挥想象。“老屋没有倒下去,还会发生哪些故事?”有了前面三个部分的铺垫,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打开了。他们的发言是相当地精彩。学以致用的理念深入地渗透并转化为真实的教学行为。一共有6位学生发言,30的参与率,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大面积提升之目标。从小狗、小鹿到小绵羊,发言是相当地精彩。
在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出示了相应的语句,围绕“助人为乐”展开。教师让学生摘抄下来,增加语言的积累量。我觉得这个方法是相当不错、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缺憾需要纠正:
一是既然是阅读策略的渗透。那么,在预测的强化和点拨上,还需要引导学生找出根据什么预测出来的?从结果倒推,分析出具体的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抓住预测的线索。课堂教学开头的导入十分精彩,让学生预测一下教师的具体年龄,以此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多数的学生根据观察后,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测结果。但是,教师应该适时地追问一下:“你说老师37岁,你的依据是什么呢?”只需要稍微点拨和强调,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地活跃,为后续的阅读策略教学铺垫了较好的基础。当学生想象出老屋帮助小鹿时,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推测出老屋会帮助它呢?”在教师的提醒和点拨下,学生就能找出依据来。
二是语言的运用方面,还欠缺了一点火候。教师训练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继续进行大胆地预测,想象后面的故事情节,这个部分本来是教学的高潮所在,也是重点内容。可惜,差强人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文章呈现的言语格式进行仿说,有助于强化语言表达的形式,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实现语文的课程性质。其中一位学生,已经懵懂地感受到表达的形式,说出了与文章中类此的语段。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点,然后进行引导和示范。学生的观察力会得到锻炼,他们也会仿照该格式进行说话。“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有了范例的展示,学生就找到了具体的参照物,他们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