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步”曲:教.扶.放
(2018-05-04 23:07:43)
标签:
教学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突然感觉,教学与生活中某些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婴儿学走路,需要循序渐进。起初,是大人拉着小手,让他们迈着小步子,步履踉跄,极度艰难。坚持一段时间后,成人会让婴儿扶着沙发、墙壁,引导他们慢慢地、独立地挪步。再过一两个月,大人鼓励他们走路,他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身体摇摇晃晃,可是他的身体始终在大人们的控制范围内。倘若要倒下,成人的手臂随时会扶住。有了这一小步,父母们开始夸赞。在鼓励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极大的勇气和胆量。之后,他继续试着迈更多的步子。通过反复的尝试中,他的协调性、稳定性逐步提高。之后,大人开始放手,让孩子尽情地锻炼,体验走路的快乐。于是,他感受到世界的惊奇,用脚步寻找快乐。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想去那里,就去那里,可以找玩具,可以找小零食,可以到喜欢的地方玩耍。如果没有教的过程,他们掌握不了走路的技能。没有扶的过程,他们会觉得走路太艰难,恐惧摔倒产生的疼痛感。有了帮扶的过程,让他们建立了自信。如果没有放手,孩子永远就会有着依赖之心,不敢去尝试未知,不敢去独立地探索,不敢在实践中完善走路的技能。通过系列的锻炼,他们最终拥有了独立完成走路的能力。最后的放手,恰似最恰当的锻炼。
教学也是如此。聪明的教师,总是遵循教——扶——放的策略。叶圣陶先生1977年在为《中学语文》题词时明确强调:“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1978年他又进一步说明:“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段话是相当地精辟,指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若能洞悉其中的精髓,并能不断运用,就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一节课,教师总是要先教,教给方法,教给思路,教给方向,教给基本的知识,训练必备的技能,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精讲精练,在重点处反复强调,在难点处迂回穿插,让兴奋处不断助推,在空白处巧妙启发,让学生彻底能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将方法进行迁移、转换、运用,在实践中提升,在提升中巩固,逐步消化,促使他们自学、自悟,或是讨论,或是练习,或是检测,或是诵读,或是汇报,进行大胆地探索。教师针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疑难,及时出手,相机指导,这是帮扶,也是在搭建学习的支架。最后,通过有效的评价形式,确信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渗透的方法、所传授的知识、所拥有的技能,他们会让学生尽情地在未知的地方前进,布置充满趣味性的作业或者课外拓展,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多数的课堂,都关注了教,教得投入,教得真诚,教得细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热情,期待学生可以收获更多。可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在于:如何把教转向扶,如何在扶的过程里把握时机,巧妙地放手。有的课堂,要么是没有扶的过程,某些学习活动安排很突兀,缺乏必要的过渡,难度很大。要么是不放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机会,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练习,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延伸。或者是放手了,但放的过于急促,孩子们要么是摔跟头了,要么就是吃不消。前段时间,南通市崇川区某位教师授课,教二年级的学生学一首歌谣。教学内容有三段,她采取的方式和步骤是:第一段是精讲,讲透,讲到位。第二段是自学,布置学习,让学生用第一段的方法完成任务。然而,第三段却未讲。其实,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教——扶——放。那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达到了新高度,让我觉得时间得流逝很快。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叶老的话,的确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圭臬。没有指点、没有讲说,学生怎么掌握学习的方法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钓鱼的方法,自然就会钓到更多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