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第2课时说课
(2017-09-30 10:15:44)
标签:
课堂反思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外国小说。篇幅较长,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采取了夹叙夹议的方式,记叙的线索明晰,从时间的推移精选素材。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加虚假事件的真实性和感染性。三次见面,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事件叙述方面,各有侧重。
2、教学目标设立。本目标设计考虑了四个方面的因素:课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篇章目标、学情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能联系文化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植树的牧羊人》是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目标这样说:“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认识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导读提示清晰地表述了本篇课文的篇章目标:“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种植着树木。最终,靠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边读课文边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这是教学内容的指向,也是目标确立的重点。“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划出重点语句,划出段落层次”这是教学方法的提示。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语句,品味语言。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析牧羊人的精神品质。
3、写作手法及多元主题的探究。
二、说教法
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点拨、练习,但不可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不以面面俱到传授知识为单向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多元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我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开放、多元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人物形象的感知。巧妙地搭建支架,让学生从直接评价、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自选一个角度,寻找关键语句,分享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二是体现在主旨的探究。呈现出关于三个主题的思考,不给学生设置思维藩篱,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非简单地下定论,用该形式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三是教学资源的重组和开发。充分研读各种与此相关的资料和文章,选取了《一个牧羊人的奇迹》中国的真实版故事,让虚构的故事、真实的故事进行对比,相互印证。一方面是对本文主题解读进行补充,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再思考,继续探索本文,再次化解难点。
2、立骨聚焦。该教学法出自中语参,特级教师余映潮和青春语文王君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均有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本篇课文的文本解读就采取了聚焦立骨法,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关键词语“奇迹”有序展开,从奇迹的诞生(高原巨变),创造奇迹的人(牧羊人形象感知)、奇迹的写作手法(第一人称叙事方式)、传递奇迹(课内拓展,一个牧羊人的奇迹)四个版块组成。指向性较为鲜明,内容深化、形象分析、手法探究、资源补充四个部分,都用“奇迹”关键词进行统揽,实现了所有环节主线一线珠玉贯穿,确保各个的环节不至于太零散,再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3、情感体验。孙绍振教授的比较还原法运用。比如,想象87岁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植树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种树的不易,种树坚守下去的毅力和爱心。真正体会:“从1920年开始,我机会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来没见过他有任何的动摇或怀疑,只是天知道这有多难!”指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品析语言、诵读关键语句来体会那种单纯、深沉的情感。
4、语言品味。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说:“碧波深处有珍奇。”“语文教学要扎扎实实进行语言的品味。尊重语文的本真,回归语言,走向人文。”我认为,缺少言语活动的语文课,是没有根基的、空洞的语文课。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图片上的分解动作,联系上下文,添加修饰词,调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的语言储备,还原到文本营造的场景中,体会牧羊人种植的艰辛。通过种植前后高原相同事物比较,勾画修饰词,抓住前后巨变后形容词的归纳,然后再次对比分,。体会奇迹这个词语表达的丰富抓住数字的描写、,让学生深入文本,积累语言学习。深入探寻语言文字的秘密。
三、说学法
文本解读是教师立场,课堂教学是学生立场。只有一个摆渡者,那就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对这篇长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要调动一切手法,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灵活的学法设计,是必须要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
1、默读法。课标指出第四学段目标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是课标对默读速度的具体要求。本篇的课文篇幅约为3000字,经过第一课时的教授,多数学生能够达到要求。默读要求学生不出声,不回读,快速提取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故而,让学生合作探究、多角度品析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汲取养分。
3、诵读法。围绕重点语句,集体诵读,体会文字传递的情感色彩。
4、跳读法。默读的指向性清晰,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研读重点语段。
5、情境营造法。利用绘本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分解动作,发挥想象,添加修饰词;让学生站在文本的角度,想象87岁的牧羊人种植的场景。都是情境法的巧妙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