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道路》对当前教育的启发
(2017-09-04 23:49:14)
标签:
教育专著书评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芬兰,作为教育改革最成功的国家,其范例和模式正在通过此书得以充分彰显。在后面章节的阅读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培养机制的层级化管理形式,注重实习过程的跟进和督促,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示,也促进芬兰教师形成较高的学术水平。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结合,决定了多数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能够较好地执行课程的意图,同时并设置开发课程,设计符合实际的教材,科学地评估学生的综合水平。第二个方面是对特殊学生的早期干预和帮扶指导。根据学生心理、学习状态、学习困难等制定详细的个人化指导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有效、及时、准确的协助。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学习的困扰,获取进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会发现一个独特的教学现象——学困生,他们的存在拉低了学科的平均成绩,让科任教师投入巨大精力,但效果甚微。对学困生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要全面去了解,以便于确立科学的机制和方法,转变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感和畏难情绪。少数学困生的成因是由于知识的欠缺和遗漏造成的,某个知识板块的链接断裂了,然后知识就无法形成系统性。第二部分的学困生或许是方法未能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在学习方面无论怎么努力,就是难以有飞跃般的提升。第三部分的学困生则是因为学习动机不纯,或者对学习的态度产生了偏差,从潜意识里排斥学习,故而造成了学习成绩的滞后。弄清出具体的原因,才便于我们从根源深处去寻找解决的策略。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测试的方式,查出他知识版块缺失的部分在那里,然后开始补习,让他们对知识重新产生理解。针对第二种情况,可以通过教师的强化训练,以及跟踪式的帮扶机制,让学生在巩固中予以纠正。针对第三种情况,则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看一些励志的视频,或者通过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深入学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斗志。
显然,芬兰学生的整体素养之所以在全球的各种测试活动中取得显赫的成绩,就在于他们建立了比较好的帮扶、干预机制。在问题的萌芽阶段,第一时间给学生的学习难度搭建了扶助的支架。通过学习小组或者群团的形式,把遗漏之处弥补过来,重塑学习的自信。
在教师培养机制方面,他们对教师文化的重构令人肃然起敬。通过宽松的形式,让教师找到职业尊严感。参与政策的制定,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研发权。同时,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培训的力度,让教师有更高的专业发展前景。
《芬兰道路》是一部极具国际视野的好书,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更美好的教育蓝图。与《突破》勾勒展现的未来教育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难以想象,一个是芬兰的教育家,一个是澳大利亚的教育家,在不同的地区,居然能产生奇特的思想共鸣。基于个人化、精准化、专业化,无疑是教育变革的大趋势。当然,芬兰由于经济水平较高,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大,小班额的管理模式,以及适当地控制学校的规模,也是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一个主要方面。比如学校的学生数控制在300-500之间,班级数控制在15-30之间。这样的办学管理模式,也启发了我们目前的中国教育。许多一线的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已经把学校办成了超级航母,动辄就是上千人。大班屡禁不止,比比皆是。多者八九十,少则五六十,教室里坐得是密密麻麻,连垃圾桶边都是学生。教室里拥挤不堪,学生的活动空间相当少。授课的过程,别说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有效交流,教师能把主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就不错了。至于精细化的辅导和专业协助,无疑是东方夜谈。
此外,作者优美的文笔,加之翻译者高潮的水准,让此书有了精妙的美感。语句较为流畅和圆润。我丝毫没有晦涩乏味之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