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7-08-12 18:30:54)
标签:
教学质疑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美国教育家克罗威尔曾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批判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务。
今天,无意间在微信里看到了王君老师在广东省东莞市清澜山学校的一次演讲,还有她第一次上课之后的随笔札记。(清澜山学校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清华附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和运行。这也是清华附中在广东参与主导教学管理运营的首所国际化学校,学校坐落于松山湖胖, 2017年秋季开学。)我发现老外们对中国特级教师的语文课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大致的意见就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少。”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比例低。这是当前中国所有课堂的一个通病,并非是语文课的单独个例。王君作为当下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初中语文教学名师之一,她的课堂遭受到老外们的质疑,也充分暴露出我们教育理念的滞后。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评质疑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知识的讲授中,提供多个角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学会辨析、探究、比较,建立清晰的分类意识。只有链接面开阔了,学生才会有发现问题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江水。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教师给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必须要有多余学生十几倍的知识储备,才能深入浅出,找到知识的关键点和延伸点,以及混淆点和发展点。
2、以宽容、尊重的方式进行交流。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传统是讲究师道尊严,要求学生绝对化服从。不能挑战教师的知识和理念,否则就视为大不敬,或者被老师看作眼中刺。学生是一个单纯接收知识的容器。在这样观念的驱逐下,导致个别的教师过份强调自身的权威。不允许学生有独立的见解,不允许有另类的声音发出。其结果就是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和紧张,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有想法,不敢说。久而久之,有想法,也不愿意说。即便说了,教师不但不会鼓励,还会有所打压。引发师生关系的冲突。如此发展下去,思维凝固,批判能力丧失。还有一种情况存在着:那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状态,而非真正的原生态呈现。
3、批判质疑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初中《台阶》,课文到底在表达什么?基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可以产生若干个结论答案一:落后的生产力。答案二:父亲尊严的体现。答案三:一种人生老去的隐喻。答案四:精神追求、地位追求。答案还可以有若干种。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喂——出来》,在课外罗列的观点之外,还能探索到什么?主旨一,人性的黑洞,造成环境的恶化;主旨二,环境问题是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主旨三,信仰的缺失,引发的各种危机。
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批评质疑能力,从书本中读出活知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让知识在实践中形成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批评能力,课堂是重心,课外是拓展,社会是个大熔炉,既需要学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需要教师不断补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需要教师树立强大的信息意识,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媒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社会也需要积极营造出宽容、民主的风气。